芦花和蒲棒
初冬的一天,太阳红火火、暖洋洋的,我和老友孟兄驱车前往沭河东岸野钓。那一弯河汊子野景堪爱,渺渺水面澄碧如镜,成片成片的野菱角依然透着绿意,鸥鹭、野鸭以及叫不上名儿的水鸟翔集于此,相互唱和。更有那一大片深深的芦苇荡,一穗穗芦花在风中轻舞飞扬,几处蒲草塘里,一杆杆蒲棒有的已吐出团团蒲绒。这一泓野水、一片苇蒲令我们着迷,不由哼唱起了歌曲《芦花》:“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万缕意绵绵,路上彩云追,追过山,追过水,花飞为了谁?”干脆鱼也不钓,我们在蒲苇深处徜徉拍照。
芦花,又名葭花、芦絮、芦衣、蓬茸,是一味中药材,具有止泻、止血、解毒的功效,生活中有很多妙用。记得小时候听过“芦衣顺母”“鞭打芦花”的故事,讲的是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孝行的典故,少年闵子骞冬天穿的棉衣就是用芦花做的。用芦花套做棉衣我没见过,早年间倒是穿过用它做的草鞋“毛翁儿”,就是用青褐色的芦花加上稻草、麻绳编鞋,用盛开的芦花做鞋垫,穿起来不仅轻快和暖、吸汗除臭,还对脚气、鸡眼、跖疣、腱膜炎、冻疮等有缓解作用。后来知道,这得益于芦花的解毒止痛之功。
蒲棒,又名蒲锤、蒲黄、蒲绒、毛蜡烛、水烛,是香蒲科植物的果穗。初生时叫“蒲黄”,可以生吃、做菜;深秋时节长成毛茸茸、黄褐色的蒲棒;秋末冬初,干透的蒲棒稍稍一碰,或者大风一刮,它就变成了“魔术棒”,爆开一大团蒲绒,轻轻一吹,团团蒲绒飘散开来,天女散花一般漫天飞舞,煞是好看。
蒲棒也入药,味甘、微辛,性平,归肺、肝经,具有消炎止血、抑菌退肿、安神助眠的功效,治疗外伤出血的功效显著。小时候家里缺柴少煤,冬日里我常到山上割草捡柴,手脚常常被尖利的荆棘扎破,或者被锋利的镰刀割伤。若有受伤出血,我便到蒲草丛中割下几穗蒲棒,轻轻吹出蒲绒,按在伤口上,不一会血就止住了。而今我也常采集来一些蒲棒,放置在厨房里,做菜时不慎被菜刀划伤,或杀鱼时被鱼刺扎破,用蒲绒按住包扎,止血消炎镇痛,比创可贴还管用。
蒲绒纤维纤细,轻柔滑爽,保暖透气,还有淡淡的芳香,多用来填充坐垫、枕芯。古人很早就知晓此法之妙,明末清初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中,第十四回有段文字:“只见珍哥猱着头……坐着一把学士方椅,椅上一个拱线边青段心蒲绒垫子。”说的即是蒲绒坐垫。民间因了蒲绒有透气吸汗、镇静安神之功,把蒲绒晾晒干爽,剔除杂质,用以填充枕头。枕着轻柔和暖的蒲绒枕头入睡,顿觉身心舒畅,幽梦自来。
蒲棒长圆圆的,像一只只蜡烛,故又名“水蜡烛”“毛蜡烛”,有一种清新好闻的香味儿,乡下人家常用它蘸了少许油脂用以照明。记忆里秋天的夜晚,母亲燃起的水蜡烛忽明忽暗,袅袅升起的青烟散发出香蒲草一样的香气,它能驱虫避蚊,再凶猛的花蚊子也不敢近身,儿时的一帘幽梦被水蜡烛一波一波的亮光轻轻托起,酣畅而踏实。(刘琪瑞
山东省郯城县人大常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