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国内
中欧中医药大会在罗马开幕
点击次数:2024次2007-6-28

 www.jstcm.com                      2007年6月28日                   8:54:51

      科技日报罗马6月27日电 今天,在具有悠久文明的古城罗马,诞生在东方并已延续了2000多年的中医药,绽放出迷人魅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来自中国和欧洲的政府、学界和企业界的400名代表齐聚中欧中医药大会,寻求中西医学的交汇点,共商中医药科技合作发展之道。此次会议由中国科技部、意大利卫生部和欧盟科研总司主办,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尚勇、意大利卫生部副部长祖盖尔理、欧盟科研总司副总司长雅克布在开幕式上致辞。

  尚勇在致辞中说,中医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积累,形成了独特的生命科学认知体系和疾病诊治体系,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达到了73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医药的作用功不可没。中医学完整理论体系及建立这个理论体系的认知方法,是中医药对世界医学发展所做出的独特贡献。

  他表示,创新发展是引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核心动力。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正在推动新的科技革命,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必将加快生命科学的研究从局部分析向综合、整体发展的进程,引发人类医学领域的重要变革,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注入倍增式的动力。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各国和地区一起,共同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携手推进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促进中医药与西方医学的紧密结合,把握人类健康的要诀。

  祖盖尔理在致辞中表示,中药在欧盟有很长的应用历史,约有30%%的欧洲人使用过中药。目前中意在中医药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双方建立的中意中医药联合实验室运行良好,今后将在用现代科技手段确认中医药的疗效方面进一步开展合作。

  雅克布指出,中医药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源泉,中医药的长期应用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它的临床有效性,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医药的复杂体系,将有助于推动新药研发。他表示,在欧盟第七框架计划(FP7)下已设立了中医药科技合作项目,中国是欧盟科技合作的重要伙伴,双方携手将大大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中国科技部于去年7月正式启动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纲要》(简称《计划》),《计划》发布后得到世界许多国家政府、医药界、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此次中欧中医药大会旨在通过政策交流、学术研讨和项目推介,增进欧洲各国对《计划》的了解,加强对话交流与沟通合作,加快中医药创新和国际化的进程。

  为期两天的会议分为全会和分会场报告。在全会上,26位中外专家围绕中医药治疗效果、安全评价、质量标准等国际上广泛关注的问题作了交流发言(发言摘要见文末)。分会包括政策法规组、药学组和医学组三个会场,主要讨论《计划》草案、《计划》宪章草案和世界中医药产业联盟章程(草案)等各项内容,吸纳与会各国代表的具体建议,使得《计划》逐步成为能对参与各方均有利的国际大科学计划。与会代表还就在欧盟第七框架计划(FP7)下如何开展中医药的合作,以及如何建立定期沟通和长期合作的国际合作机制交换了看法和意见。

 

找中西医学交汇点 推动中医药国际合作

中欧中医药大会发言摘编

      编者按   中医药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它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日益引起世人的瞩目。为加快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科技部在罗马举办了“中欧中医药大会”,希望与各国有共识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探讨合作,推动中医药创新体系的快速发展和完善。此次大会引起欧洲各国对中医药的广泛兴趣,与会代表对中医药的发展与合作展望发表了真知灼见。在此选编大会部分中外专家的交流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质量标准是中药国际化的关键

  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典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平

  中国《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中药是按药品严格管理而非食品或营养补充剂,其药材或成药均应标有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但因药材来源、成药制法等不同于化学药,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尚存几点思考。

  一是中药的临床评价问题。中药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强调系统整体治疗而非单以症状是否改善为唯一指标,故中药的临床评价指标能否仅以短期症状改善为标准值得商榷。

  二是中药的成分分析问题。中药来源于天然,有一部分已提纯至单一成分,成为符合现代医药理论的药品(如黄连素、青蒿素、紫杉醇等),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经过长期用药实践证明有效,属于多组分、多靶点、协同作用,而其中的任何单一组分并不比多组分效果好。因此,不宜用提纯的观点来评价所有的中药,亦不可能将所有中药都进行分离提纯为单一成分。

  三是中药的质量标准问题。在很多情况下,一种成分不能代表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种中药。因此在制定质量标准时,不必要花费巨大代价去测定每一种成分(特别是含量很低难以测出的,如鱼腥草含48种成分)。应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控制安全、有效性的问题,如生物测定模型与方法。例如灯盏花素注射液在小鼠急性脑循环障碍改善及细胞毒试验证明,尽管标准已经对提纯的主要组分进行测定,但各地产品的生物活性仍有明显不同,因此生物测定方法会更加有效。

  四是中药的质量控制问题。针对药材产地、生产工艺等不同可能引起的差异,推进GAP、GMP等尤为重要。但对于成分复杂却又疗效肯定的药品,采用宏观控制而非具体每一成分分析,建立实用的质控标准也应成为重要的选择。

  安全、有效、可控是中药走向国际的前提

  上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果德安

  中药材所含化学成分复杂,且其主要成分及其含量随生长环境、采收季节、炮制手段以及储藏方法等环节的不同而呈现很大的差异。因此,对中药进行现代质量控制,实现中药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药走向国际的前提条件。

  根据资源表明,中药有12807种,其中植物药11146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药80种。迄今为止,总计约有50家中药材生产企业的70个中药材品种通过了GAP认证,其中包括丹参、三七、人参等常用中药材,为中药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后续质量控制提供了保障。

  中药的质量涉及到中药生产的一系列环节,所以,中药的质量控制要布局在中药的各个环节中。近些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指纹图谱技术与多指标成分定量分析相结合是全面控制中药质量的可行模式。根据所用方法的不同可将指纹图谱分为色谱指纹图谱、光谱指纹图谱和DNA指纹图谱等三类。

  近50年来,中国在中药化学和活性成分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进展。研究了四百多种中药的化学成分,从中分离鉴定化学成分12000多种,其中新化合物2000多个,并发现其中很多成分显示良好的生物活性。近年对临床证明疗效显著的单味中药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及相关作用机理研究。如在对丹参的研究中,分离鉴定了其中的60多种活性成分,并同时发现了一个新的新丹参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乳腺癌的活性。

  对疗效显著的中药复方的系统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及作用机理研究,阐明了这些中药复杂体系的药效物质基础。如近年来进行了四物汤、补阳还五汤以及和冠心二号等复方的研究。此外还对民间记载的具有治疗癌症、肝炎、糖尿病,艾滋病等作用的药用植物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发现了一系列具有良好活性的化合物。

  个体治疗:中医药学的临床特色与优势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沈远东

  中国传统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它体现在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认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整体观念,即指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及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的思想。辨证论治,就是将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判断、概括为某种性质的证,然后再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强调一切物质都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是静止的观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学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防治学理论,中医学特别强调预防为主的原则,提出“治未病”的重要医学思想。中医学认为,在预防和治疗的关系中,预防是首要的,在疾病尚未发生之时,或疾病尚处于萌芽时期,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阻断病情加重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些医学理念下,个体治疗成为中国中医药学的临床特色与优势。注重个性化的治疗,更符合病人不同的机体的生理病理反应及对药物的耐受性和药效作用,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中医药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比现代医学的方法更有效。如在肿瘤、慢性肾病、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老年性疾病、妇科、骨伤科及镇痛等方面临床疗效优势比较显著。

  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梁鑫淼

  中药在中国具有很长的应用历史,是治疗众多疾病的有效药物。但是,中药的组成和药理作用非常复杂,因此,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中药的标准化、资源化,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进行化学组成和药理作用研究尤为必要。

  目前,中药在中国的广泛应用与国际通用间存在很大距离,主要原因一是标准化问题,至今仍未得以很好的解决。另一方面,中医用药讲究配伍,注重多组分多靶点整合调节作用。如何在继承中医药精华的同时,去粗取精,赋予配伍中药以现代化学与生物学意义,即形成组分配伍的理论与实践,是中药现代化的第二个关键问题。只有在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之后,中药才具有科学本质和内涵,新药创制才会有新的契机,产业化才可能上新的台阶。

  针对以上关键问题,我们提出了“组分中药”的概念,即以组分为切入点,建立药材标准、技术标准、过程标准和产品标准;筛选赋予标准组分化学特征和生物学特征后的功能组分及其配伍,进而开发创新中药,开辟中药创制的新途径;构建功能组分库及暂未显示其功能的标准组分库,为创新中药的持续发展提供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用大量中药标准组分代替不重复、难规范的中药材,用组分配伍代替药材(饮片)配伍。

  组分中药的系统研究是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作指导,以标准组分分离制备、系统化学及生物学表征为基础,集中药基础研究、新药开发及生产三者为整体的系统工程。通过发展新的分离材料与方法、系统分离与化学表征技术、开展标准组分及其配伍的系统生物学表征研究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药标准,阐明中药物质基础与作用原理,科学诠释传统中医药理论,积极推进中药的现代化进程,建立标准化、资源化、国际化的中药研究创新模式。

  建立国际化的中药创新体系

  广州香雪制药有限公司伍军

  中医药要想发展创新,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接受,面临着许多挑战:中医药与其他传统医药和现代医药间缺乏相互交流的语言;中药的质量控制需要建立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的标准规范;中医药的安全性、有效性需要客观的、可重现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中医药不良反应的监测系统不完善等等。中国中药制造企业要积极参与国际化合作,建立中药创新体系,以寻找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以国内已经建立的GAP中药材种植基地和积累的中药复方指纹图谱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与英国剑桥大学及其他多个英国研究机构的合作,公司建立了香雪剑桥中药研究中心,形成了与中药研究相关的完整的研究链条。我们对一些中药材进行鉴定后,通过逆流色谱的方法从中提取足够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之后,对于这些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毒理学、系统生物学的研究,这包括细胞水平实验、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多糖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研究方法。这样的创新体系有助于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的数据库,能够为中药单味药或复方药在细胞水平及分子水平作用机理的研究提供平台。未来,我们的创新体系将能够把包括植物提取物/衍生物在内的新一代中药产品用于临床研究。

  当然,在建立国际化的新型创新体系的过程中,有两个突出问题需要加以重视。一是国外合作方对于中医药研究的特殊性认识不足。中医药的研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活性物质研究结果的加合。在合作中要使国外的专家尽快了解、认识中医药的特殊性,真正实现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与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有机结合。二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不同于对于化学药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于绝大多数中药而言,没有明确的物质结构、没有一一对应的构效关系、生产工艺大多不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难以进行相关知识产权的界定与保护。但是要进行中医药国际合作研究又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知识产权划分的问题,在合作中要不断摸索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

  “5P”把住中药质量命脉

  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孙鹤

  中国中药质量管理发展规范体系是实施GAP、GMP、GLP、GCP、GSP的“5P”的体系。质量控制依照国家药品标准即《中国药典》和地方药品标准执行。中药产品的质量控制从药材的种植、采收、加工、贮存,制剂的原料、半成品、成品、贮存、流通等各方面进行中药样品分析,从而全面把握住中药的质量命脉,解决中药质量评价的科学性等关键问题,建立起完备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

  控制产品质量,首先应该严格控制中药原材料的质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3年11月开始的GAP认证,标志着中国的中药材生产已纳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在种植规范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标准化的要求,制订出标准的有效药物成分含量图谱和种植、加工程序。选择80多种稀缺、濒危药材,建立种质资源保存库,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结合繁育技术开展快速繁殖研究。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运用药材的DNA指纹图谱、序列辨别中药材的真伪。建立药材的DNA指纹及序列CDNA库,已鉴定人参、花旗参、白英、石斛兰等中药材。

  对于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医药企业应按照GMP标准建立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中药筛选、药效评价、安全评价、临床评价、不良反应监测及生产技术、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技术平台。中药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包括辨别真伪的定性指标和区分优劣的定量指标。此外,对可能影响中药产品质量的各个方面,包括从形性鉴别,到干燥减量,从浸出物含量,到重金属、砷类化学物质的限度以及定性、定量等内容,制定了严格的质量规范。

  衡量现代中药工业制造水平的最重要标志是中药产品质量稳定性,建立中药质量指纹图谱检测标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指纹图谱应用示范研究”突破了传统中药质控技术诸多缺陷,对药品生产的各环节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已为国内外药物分析界所广泛接受。指纹图谱、基因技术作为中药材、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等含有混合物质群的质量分析检测方法,已经成为全球医药界共识。

  促进中医药与西方主流医药的结合

  奥联邦卫生部健康与预防司司长RobertSchl觟gel中医药在西方国家备受青睐。统计数据显示,已有25%的奥地利人接受过针灸治疗。同时,西方公众与政府健康部门日益关注中药与中医的安全性、有效性与质量。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对中医药进行评估。

  奥地利在这些方面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建立“传统亚洲医药顾问委员会”以制定相关的培训与治疗标准,以及亚洲药物的安全性标准、有效性标准与质量标准。奥地利卫生部与中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5年签订了中医药领域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奥方建立了“欧亚—太平洋联合网”,协调与组织奥地利与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沟通交流。去年9月奥方大学代表团访华,探讨建立“中国—奥地利中医药研究院”的可能性。奥方还建立了“奥地利中医药研究集群”,以探讨具体的项目合作、实施中药植物研究中的统一最高质量标准与最高安全标准。

  目前欧洲的中药全部靠进口,其中混杂着一部分未经审批的中药。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未经审批的中药可能由于海外生产、网上交易以及药物中含有未明物质等质量原因,产生一系列相关问题。为此,欧洲方面正在认真编制《欧洲药典》中有关中药识别与质量控制的内容。奥地利也参与其中,并计划主持一项名为“非欧洲传统疗法(特别是中医药)对欧洲病人与民众的影响———选择与风险”的欧洲理事会项目。

  在中医治疗保证方面,像大部分欧洲国家一样,在奥地利中医疗法只能由医生实施。奥地利医学会向医生提供获取“针灸证书”与“中医药疗法证书”的继续教育。2003年,中医药私立大学—李时珍大学在维也纳建立。

  欧洲深入开展植物药研发

  格拉兹大学药学系主任奥地利中草药产品研究联合会中医药事务主席RudolfBAUER药用植物的研究在欧洲拥有悠久的历史。在19世纪初期从一些药用植物中分离并鉴定了基本有效成分,例如,罂粟中分离并鉴定了吗啡。虽然这一开始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发现高活性的化合物,例如生物碱。但是之后为了研发新药,对于药用植物的研究逐渐扩大到所有类型的化合物。

  在德国,草药产品主要由科学协会促进研发,比如1953年成立的药用植物研究协会。事实上在中欧地区,草药产品是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来使用的。而作为药用产品,就需要提供法规政策所要求的质量控制,药理,毒理以及临床研究的相关数据。这就大大促进了药用植物的开发和研究。因此,许多制药公司在这个领域资助了许多相关的研发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欧洲国家相继出现了一些植物治疗协会。这些组织和协会每年都会举办相关的科技会议,以作为一个相互交流技术的平台。

  在高校,药用草药产品的大部分研究是由药剂专业的人员在生药学,生物制药或药物化学等相关领域开展进行的。除了生物学家,药理学家、毒理学家以及医生都参与到了这个研究过程中,并从各层面进行了不同的阐释。

  中医药丰富多样化医疗手段

  德国联邦卫生部议会国务秘书MarionCaspers-Merk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传统中医药在德国受到推崇。人们开始关注“自然”的生存之道,并寻找“替代”与“整体”的治疗方法。目前,德国有许多各种类型的中医药院所,针灸一直是知名度和使用率最高的中医疗法。据估计,10%的德国医生(约3万人)接受过针灸入门训练,约1%的德国医生接受过更深入的针灸训练。在许多大学,中医药已经是医学专业的选修课。德国政府重视医疗系统的培训认证与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允许医疗手段的多样化。中医药现在是德国认可的400多种替代疗法中的一种。

  在德国,只有当一种疗法的疗效可以通过透明可信的科学标准来证明的时候,这种疗法才可以包括在医疗保险的范围内。在未来,德国需要对替代诊断与替代疗法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评估其疗效。在2000—2005年间德国开展了大规模的针灸研究,研究结果得到了国际认可,即针灸的确在治愈背部与膝盖的慢性病方面远胜于传统疗法,例如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2006年,德国医疗基金决定把针灸纳入其范围,即相关患病者接受针灸治疗产生的费用可获报销。

  目前,私人保健市场在德国的发展势头强劲。数据显示,德国家庭在医疗保健方面每年投入335亿欧元,中医药的发展也从中受益。然而质量保证还是一个问题,一般病人不知道医师是否接受过良好的中医药培训,也不能分辨中医药的好坏。因此,各种中医药协会有责任建立统一的标准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政府则是构建一个大环境,既保证医疗手段的多样性,也要制定监督质量标准。

  用分子学语言“描述”中药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生物分子医学系主任JeremyNicholson中医药要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就有必要运用先进技术来描述中药的成分和变异性及其在生物模型和人体上的生物效应,这一方式和西药药物发现的模式并无二致。

  目前,在通用的研究方法中采用一系列的光谱学分析方法和数学工具,能够探究中医药研发标准的复杂性。特别是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可以从活性和非活性成分来研究中药汤剂的组成,绘制代谢谱,研究体内外毒性和疗效。更有趣的是,自上而下的系统生物学方法运用代谢组学方法,能从人体或动物体获得多变量的代谢谱信息,能用于追踪中医药引起的与时间相关的生化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可能判定治疗效果的好坏,并确定与汤剂成分变异有关的因素,这些变异将直接与中药治疗作用相关。这样,用于描述西药作用的分析方法和系统生物技术可以很容易地用于中医药的研究,并在分子水平上用通用的语言来解释中医药的疗效。

  系统生物学:沟通中西医学的桥梁

  荷兰应用科学研究机构系统生物学教授JanvanderGreef近来系统科学的发展以及从广义角度(基因,蛋白质和代谢物)来描绘生物系统的能力的提高,使得我们的策略重点从还原性转变为整体性。在生命科学领域里,尤其是制药学及营养研究的重点在于寻找生物标记物模式,以此来提供疾病的诊断工具,理解疾病的根本机制,设计干涉策略以及研究营养和健康的关系等。对复杂生物体系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现象的认识为人们了解生物现象提供了新的机遇,系统的思维方式正越来越成为科学研究的动力。

  在中医药中,无论是在疾病的诊断还是治疗中,都特别强调整体观念,这一点上和系统生物学非常契合。系统生物学有可能在生物化学的水平上成为沟通西方医学和中医药的桥梁。

  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受到阻碍,主要是由于中医药的理论缺乏现代科学的实证,基于生物有效物质和中药复方的组成成分的质量控制也缺乏有效的手段。

  自去年以来,荷兰的一家生物医药公司已经开发出基于新系统的一些方法,能够帮助中医药解决现代科学实证和质量控制问题,从而在取得新的证据的基础上,为这些复方药在中国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开展药品注册。

  这个技术平台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系统生物学基础之上的,整合基因、蛋白质、代谢、细胞及其途径等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生物学研究。

  系统生物学策略的核心是代谢组学平台,它是建立在荷兰应用科学研究机构从1981年开始发展的独特技术,而且已知是全世界最先应用于药学及营养领域的。其关键方面是能涵盖所有代谢物中重要成分种类,并结合独特的数据处理软件的分析图谱技术。

  中西医学在融合中发展

  法国工程院院长FrancoisGuinot从中西医的区别看,中医凭借经验判断病况,中医治疗体系复杂,用药时往往针对病人本身加入其他中药成分。从制药的角度看,中药是“不纯”的。而西医关注病情与病因,对病况彻底分析后作出客观评估。西医有一套建立在统计数据基础上的标准化疗程,它忽视个体情况,采用一般标准和定义明确的高纯度药。

  目前,中西医都在迅速发展:中医正在从传统的复杂疗法引入理性元素,中医必须保持传统的复杂性、继续以人为本、适量增加技术含量、沿袭多样化的临床治疗手段。中医药要想继续受到现代人的青睐,必须实现其植物制药链的现代化,确立相应的质量与安全标准,这些标准应涵盖药类植物的种植、收割、晾干、储存、提取、净化及现代化包装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西医的理性疗法也越来越多的掺杂了复杂性。西医必须融入新的复杂性因素,包括人的因素、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

  中医的现代化与其复杂性是相冲突的,现代化的包装使中医药不能“量体裁衣”地针对个例对症下药。同时,西医对药物纯度的高要求也造成了中西医交汇的困难。

  中西医没有优劣之分,寻找交汇点的过程就是互相学习、促进发展的过程。我认为,可以用“分解植物学”的方法,把中药成分单独提取出来,根据西医标准检测其药理活性,从而肯定其药效。而把这一方法运用于西药开发,则可以降低成本与风险。如一传统医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已经在中医领域通过了严格的临床测试和药理监督,西医研发时就可以借鉴中医对此成分的认识,减少重复研究。这将帮助中西方的医药企业提高绩效。

  同时,运用新技术也可以解决中药“复杂性”的问题。比如蛋白质组学可以展示人体的蛋白质谱的现状,当人体患病时,动态的蛋白质谱可以帮助医生掌握更全面的资料,进行更有效的诊断。这样一来,就可以比较复杂的中药与含有同一活性成分的西药的药效,如果结果证明中药更有效,那么就有理由说明西医应该调整其对药物高纯度的要求。

  药用植物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对应机体中的多个靶点。系统生物学是用以研究这些活性成分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的新趋势。在后基因组时代,微阵列测试为确定植物提取物对所有人类基因表达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性。

  在奥地利,草药产品平台由来自不同大学、并在植物药研究中采用综合学科研究方法的科学家们组成。建立这个平台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将奥地利研究中国药用植物以及针灸方面的中医药研究群体组织在一起交流合作。而与在中国的相关专家进行合作则是这个平台建立的主要目的。(由本报记者刘恕整理)

  此前尚勇与意大利大学与科研部部长举行了会谈,双方就下一步科技合作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进行了磋商,并参观了意大利高等卫生研究院中意中医药联合实验室及药品和疫苗实验室。(刘恕)

 
版权所有 © 2013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 苏ICP备2020049628号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  
Copyright @ 2013 www.jst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1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