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膏方”列为江阴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江阴市中医院“澄江膏方”列为江阴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阴医家仁术济世,著书立说,代有传承,具有“注重实践、注重实效、注重实用”的特点,更充分体现了“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江阴精神。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内涵丰富,影响深远。逐渐形成了以江阴为地域的颇具浓厚地方特色的中医流派——“澄江医派”,亦称“江阴中医流派”。
澄江医派传承人目前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南京、无锡、江阴本地为多,辐射广东、山东、辽宁等地。
江阴市中医院和江阴市中医药学会共同传承发展澄江中医相关工作,目前有国家级重点专科及建设项目2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3个;省级名中医3个;省级名中医工作室2个;省市级科技成果2项;出版专著5部,“澄江朱氏中医诊法”、“澄江麦粒灸”等9项澄江中医特色诊疗技艺入选无锡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开展“龙砂医学”、“澄江针灸学派”2个国家级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
江阴澄江膏方文化由来已久,明清时期的《龙砂八家医案》、澄江名医方仁渊整理的《王旭高医案》以及晚清成书的《柳宝贻医书十二种》、《朱少鸿医案》、民国的《朱莘农医案》等等,都有很多的膏方案例,涵盖内外妇儿诸科。江阴市中医院是全国十大膏方人才培训基地,主持《膏方制备工艺技术及标准化应用示范》、《中药膏滋药质量管理的研究》等2项课题。
江阴市政府2011年起率先在全国将中医药健康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化管理体系,“冬令进补”也是江阴市治未病工作的十大方法之一。
江阴地处长江、太湖流域,湿气较重,还有特定的区域饮食、生活习性。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人”也有相对特定的体质特征。如澄江医家代表性传承人、省名中医袁士良及其团队,在总结梳理江阴医家膏方处方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病多痰湿、法在清化”的“清化论”学术思想,辨因祛邪、辨证施治、辨证施补、辨证调体,强调“病——证——体”三者兼顾,主张“膏方不唯补,当以平为期”。强调“私人定制”、“量体裁衣”,切忌“千人一方”。
江阴市中医院膏方重视“三关”,亦即“医师关、制作关、药材关”,称之为“名医组方、名师制作、药材地道”,良好的口碑构建了江阴良好的膏方文化。遴选高年资中医师坐膏方门诊,注重师承;首席膏方制作师按照制定的澄江膏方标准操作规程,严格把控配方、浸泡、煎煮、炼糖、收膏、凉膏,以及消毒处理等环节,保证膏方的制作质量。首席质控师在熬制前对每料膏方都建立“膏方身份证”,内容包括姓名、住址、联系方式、处方药品、开方医师、调配医师、膏方制作人等,便于核查,严格执行膏方身份证追溯制度,保证一人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