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国内
专家为中医外科发展“会诊”
点击次数:1835次2006-7-25

www.jstcm.com        2006年7月25日       8:54:34   于丽珊

     据中国中医药报报道,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中医外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科专病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那么,我国的中医外科学科现状如何和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重视中医外科学现代化
  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李曰庆教授认为,中医外科现代化的过程是渐进的,在西医外科占主导的今天,要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研究和解决西医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结石术后残留及复发、腹部手术后的肠粘连、创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处理等等。中医外科医生还要关注外科细胞分子生物学领域,应用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人类细胞与肿瘤的生命规律,找到中医治疗的科学依据,从而推动中医外科学进步。基础理论的进步是中医外科取得突破的首要条件,广开研究思路,特别是创新研究,如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以奠定中医外科发展的理论基础。临床上辨证与辨病、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西医学知识)改进诊断手段,提高诊断水平。与现代普外科、肿瘤外科等融会贯通,中西医结合,增强实力,使中医外科敢于收治急危重症病人,在临床实践中掌握主动权。
  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吴晓霞提出实现中医外科学现代化,还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一是中医外科学证的规范化研究。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探索证的内涵,确定证的辨证要点、诊断要点。
  二是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分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之法基本与内科相同。外治方法又分为外用药物、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外治之法最能体现外科治病的精华所在。其中好多方法为外科所独有,如膏、丹、丸、散。手术疗法中的烙法、砭镰法、挂线法、药筒拔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滚刺疗法等。这些方法都急需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研究与规范,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是内服、外用药的剂型。利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对常用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深入研究。大力改革中药传统剂型,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与质检措施。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
  “中医外科的昔日辉煌是现代发展创新的基础,继承、整理、发掘历代文献是一项必须的工作。”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唐乾利教授说,系统整理、发掘中医外科学的历代文献,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对各家学说和流派进行研究,进一步继承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归纳升华为中医外科学理论,这是中医外科发展的关键。
  与此同时,还应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哲理,只有在中医学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中深入研究中医外科学,才能按照自身规律不断发展,更好地弘扬中医学术精华。
  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秘书长裴晓华博士认为,中医外科的临床特色主要表现在辨证论治和整体思想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个体化施治方案。目前由于某种原因忽视了中医外科理论研究。因此,对中医外科学术经验的继承,要基于中医经验继承的传统方法,医、教、研一体,老师面授、临证侍诊与医疗、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经典著作、历代医籍研修与临证相结合,理论知识考核和医、教、研实践考核相结合,并引进现代信息技术,规范采集临床诊疗信息,深入挖掘并系统整理名中医的临证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探索中医药临床辨证论治规律,建立名老中医经验继承新模式和新方法。
  多学科合力促发展
  唐乾利认为,广大群众对医疗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希望有病早治、未病先防、治病择优。中医外科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有内治法、外治法。所以,走综合发展道路,开展多学科融合、交叉研究,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将几千年来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从理论及临床上加以验证、吸收、深化、提高。
  李曰庆教授以急症研究为例谈道,在中医外科急症的研究方面,为了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治疗学上有了若干观念上的更新。如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学说,用通里攻下方药常规用于急腹症的治疗,辨证运用承气汤类、陷胸汤及温下方剂,使肠梗阻、急性阑尾炎、消化道穿孔及胆道感染的非手术率明显增多,并证明了承气汤的肠屏障功能。在骨折治疗中,改变了现代医学关于骨折治疗必须“广泛固定,完全休息”的原则,归纳出了“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的原则,在数以万计的临床病例实践中,证明上述方法可克服前者愈合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肌腱粘连等缺陷,并从力学原理对机制作了进一步研究。在感染性急症中提出的菌毒并治的概念和治法方药,使得严重感染、败血症的病死率有所下降。对中医急症的深入研究,不仅改变了中医不能治疗急症的老观念,而且从中挖掘出中医丰富的临床治疗内涵,促进了中医外科的创新和发展。

 
版权所有 © 2013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 苏ICP备2020049628号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  
Copyright @ 2013 www.jst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1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