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和中国中医药报社共同主办的2014年度中医药十大新闻和新闻人物评选于1月28日揭晓。此次评选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意义重大和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标准,经推荐、初评、终评等程序最终评出2014年度中医药十大新闻和新闻人物。 一、2014年度中医药十大新闻
1.《毛泽东年谱(1949-1976)》首次披露毛泽东关于中医药工作系列论述,在卫生和中医药行业引起强烈反响。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出版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6卷本正式发行。《年谱》首次全面披露毛泽东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韩洪洪对此作了系统研究和整理,阐述毛泽东提出的把中医提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高度、号召西医学习中医等重要论述,对当代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隆重表彰第二届国医大师,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亲切接见国医大师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
10月3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举行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授予干祖望等29位德艺双馨的老中医药专家“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追授巴黑·玉素甫“国医大师”荣誉称号,表彰他们为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会前接见国医大师代表,并在座谈中深刻阐述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强调挖掘利用好这5种资源,具有重大现实和长远意义。
3.全面深化中医药改革,加快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国家中医药局推进全面深化中医药改革工作,4月成立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提出改革的总体思路和2014年工作方案;8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的指导意见》;12月召开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和第三届国家中医药改革发展上海论坛,探索化解中医药事业发展体制机制性障碍的理论依据和实践途径,研究中医药改革发展前沿问题,提出抓紧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同时,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改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中医药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中医药全面参与医改成效显著。
4.《中医药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7月,国务院法制办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从1983年中医药立法倡议首次提出,历经31年,中医药立法终于走到重要节点。全国多家主流媒体予以报道,引发业内人士和普通民众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5.《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发布,“中国中医”微信正式上线,养生科普途径多样规范。
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向大众普及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理念和知识,并于10月正式启动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调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中国中医”正式上线,运用新媒体手段向民众传播中医药养生保健科普知识。此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卫生计生委明确了非医疗机构及其人员禁止开展的服务项目及内容,进一步规范养生保健市场。
6.中医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ISO首次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世界卫生大会通过我国发起提出的传统医学决议。
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国际标准,这是ISO发布的首个中医药标准。随后又陆续发布《中医药—人参种子种苗—第一部分:亚洲人参》《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和《中医药文献元数据》3项中医药国际标准。5月,世界卫生组织第67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并通过了由我国发起并与马来西亚、韩国等联署提出的传统医学决议,确认了传统医学的重要性和价值,敦促各成员国酌情采用和实施世界卫生组织2014-2023年传统医学战略。
7.中药安全性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月,由军事医学科学院高月研究员领衔的“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中医药项目第三次荣获该奖项。该项研究首次建立了系统的中药安全性研究实验方法和技术平台,揭示了中药毒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从毒性成分和药物代谢酶角度揭示了中药配伍“反”与“不反”的本质,丰富和发展了中药的配伍理论,支撑了创新药物的研发,推动了中药的现代发展。
8.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民族医药首次颁发科学技术奖。
11月,由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和中国民族医药协会举办的首届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召开。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是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登记的民族医药科学技术领域唯一奖项,共设立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民族医药产业创新奖、民族医药传承贡献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6个奖项。
9.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贸易积极推进,探索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
2月,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协议,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合作机制,推动各级旅游机构与中医药的全面合作,共同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商务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确定首批19家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骨干企业(机构)和8个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5月举办的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18项服务贸易项目现场签约,签约金额2.8亿元。
10.医教协同,全面推进中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
6月,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6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全面启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围绕建立医教协同工作机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相关部委,加强部门间、系统间协同协作,启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全面推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探索建立中医药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具有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了教育、卫生计生、中医药共同推进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新局面。 二、2014年度中医药新闻人物 2014年度中医药新闻人物包括了第二届国医大师群体,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黄璐琦。 第二届国医大师群体: 岐黄荣光 业界旗帜 群体姓名: 干祖望、王琦、巴黑·玉素甫(维)(已逝)、石仰山、石学敏、占堆(藏)、阮士怡、孙光荣、刘志明、刘尚义、刘祖贻、刘柏龄、吉格木德(蒙)、刘敏如(女)、吕景山、张大宁、李士懋、李今庸、陈可冀、金世元、郑新、尚德俊、洪广祥(已逝)、段富津、徐经世、郭诚杰、唐祖宣、夏桂成、晁恩祥、禤国维。 当选理由: 时隔5年,国医大师第二次评选,再次成为当年最受关注的新闻事件之一。表彰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亲切接见国医大师并座谈。这是30位国之瑰宝,他们问鼎行业最高荣耀,续写岐黄荣光,树立业界楷模,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来自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年龄 80岁,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临床相关工作50年以上。他们以中医药事业发展为己任,忠诚事业,承续传统,提携后学,成为行业的旗帜与标杆。 继2009年首届30位国医大师评选后,2013年10月,第二届国医大师评选启动,经自下而上逐级推荐、专家评审和社会公示,2014年8月,30名国医大师产生。 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02岁,最年轻的68岁,比上届整体年轻5岁。专业分布也更广泛,不仅有中医内科、外科、妇科、骨伤科和针灸等,还有中药学及藏、蒙、维民族医药专家,还包括第一位女国医大师。 他们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引领中医药人才发展方向。他们以养生之道,普及中医药保健知识,使群众切身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在全社会和海内外兴起了了解、学习、使用中医药的热潮。 他们以鲜明的学术特点和经验,承续过去、发扬创新,集学术经验之大成,创一代风气之先,传道授业解惑,垂范后学,为年轻一代引路指航。 他们也作为中医药文化的代表,将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学完美融于一身。在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将中医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人们心中。 他们是行业的形象大使,诠释着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精神。救厄解困,修德敬业。值得学习的不仅是为医之道、为学之道,还有为师之道、为人之道。他们是中医药人引以为豪的骄傲,是中医药行业对外宣传的窗口。 黄璐琦: 中药资源普查探路人 人物简介: 黄璐琦,1968年3月生,江西婺源人,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专家指导组组长,科技部重点领域中药资源创新团队负责人。曾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现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当选理由: 凭着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对中医药事业的热情,北至东三省,南至海南岛,4年间,他跟随普查队员走过了全国60余个县的普查试点地区。哪种中药材是否道地、在何地分布、数量多少,他都了然于胸,谈起来如数家珍。中药材分布的地方,似乎就是他的家园。 作为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专家指导组组长,黄璐琦从2011年起,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支持下,与中药资源普查专家指导组成员一起,顶层设计了试点工作,带领、指导各地普查队员,深入一线开展资源调查,摸清全国中药资源“家底”。 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在2014年取得了新的进展,启动了沿海6省的普查试点,使工作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922个县,发现1个新属11个新物种,汇总得到1.3万多种药用资源的种类和分布等信息,中药资源种类数已超过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收集整理22个省份的中药材生产适宜技术84项,与中药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1000多条,拍摄照片230多万张,标本实物10万多份,为国家中药资源标本馆和数据库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且重点建设了连接国家级中心和县级监测站的28个省级中药材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基本完成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的总体布局。 他系统地开展了中药资源保护性利用研究,将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引入以质量为依据的中药区划研究中,实现了以有效成分积累为指标的中药适宜性区划,突破了以生长适宜性为基础的传统中药区划模式,实现了稀有野生中药资源的遥感动态监测。建立了国内最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形成了5种资源保护模式。 他始终坚持在中药资源研究和保护的第一线,引入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了中药材鉴别新方法,其中高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鉴别中药材乌梢蛇真伪的方法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并被201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这是分子鉴别方法首次收载于国家药典。 他与吉林农科院特产所共同主持制定的“人参种子种苗国际标准”成为首个ISO中药国际标准。作为执行主席之一,他成功举办了以“合成生物学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主题的第590次香山科学会议,展示了我国在药用成分合成生物学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彰显了他提出《分子生药学》所具有的前瞻性,也显示了《分子生药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勃勃生机和生命力。 黄璐琦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以及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11项。
为了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研究,他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