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专题 > 江苏中医药年度十大新闻与新闻人物 > 2014年度专栏
2014年度江苏省中医药十大新闻评选结果公示
点击次数:3465次2015-1-26
 

为了充分展示全省中医药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增进社会各界对中医药的了解、关心和支持,促进中医药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一步促进我省中医药事业繁荣发展,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自2011年起组织开展了江苏省中医药十大新闻和江苏省中医药年度新闻人物的评选活动。活动受到了行业内外的积极参与和广泛关注,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1411月,江苏省中医药十大新闻评选办公室向各市、各有关单位发出了《关于开展2014年度江苏省中医药十大新闻及新闻人物评选活动的通知》。经各市、各单位积极推荐,评选办公室汇总梳理,评审委员会终评审定,确定了2014年度江苏省中医药十大新闻候选条目,现予以公示。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示内容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2015126130)向江苏省中医药十大新闻评选办公室提出。

通讯地址:南京市汉中路282号;邮政编码:210029;联系人:吕慰秋;电话(传真):025-86556817

 

 

        江苏省中医药十大新闻评选办公室

2015126

 

2014年度江苏省中医药十大新闻

1 干祖望、夏桂成被授予“国医大师”称号,江苏成为全国国医大师最多的省份

2014103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授予30位同志“国医大师”荣誉称号,江苏省中医院干祖望、夏桂成教授光荣入选。至此,江苏已拥有5位“国医大师”,是全国入选人数最多的省份。在2009年首届评选活动中,我省朱良春、周仲瑛、徐景藩教授榜上有名。江苏5位国医大师虽然平均年龄超过90岁,但仍在中医药临床、教学第一线,为发展中医药事业而不懈贡献。

“国医大师”是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评选的国家级中医大师。当选的国医大师均为我国中医药界德艺双馨的优秀典范和杰出代表。本届评选活动于201310月启动,自下而上,逐级推荐,评选过程公开、公平、公正,严格执行“两审三公示”制度。201433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媒体公布了初审入选名单116人,江苏共有丁泽民、干祖望、王灿晖、孟景春、夏桂成、徐福松等6人得到推选。最终,全国30人入围第二届“国医大师”,江苏干祖望、夏桂成教授正式当选。

江苏五位国医大师的“诞生”,进一步确立了江苏中医药人才和学术优势地位,为加快实现中医药强省战略目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成立,中医药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

2014529,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原江苏省卫生厅和原江苏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基础上合并组建成立。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云峰出席成立大会并作重要讲话。会上宣读了省委关于省卫生计生委党组及班子的任命文件,王咏红任省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

根据省政府批准的《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新组建的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卫生和计划生育、中医药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等18项主要职责,挂省中医药局牌子,并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管理职责为:“拟订并组织实施中医药中长期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并纳入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战略目标。负责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的管理。” 1028,省卫生计生委召开机关全体干部大会,对内设机构整合工作进行部署。调整后的内设机构为23个,其中中医药管理职能机构由原来的2个处增加为3个处,分别是:中医综合处、中医医政处、中医科教处,中医药管理职能进一步得到强化。

 

3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院喜迎60华诞

    201410月,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共同迎来创建60周年华诞。60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和江苏省中医院在中医药教育、科研和临床各领域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为新中国和江苏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创建于195410月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是全国成立最早的中医药院校之一,历经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江苏省中医学校、江苏新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等发展时期,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名扬华夏。高等中医教育的第一批师资、第一套教材、第一部教学大纲,新中国中医药最早的学部委员(院士)均在此诞生,为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目前在校学生逾20000人,25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管、理、工、经、文等6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拥有数量众多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博、硕士点广为覆盖,科研实力雄厚。学校与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交流和联系,具有较高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同期创建的江苏省中医院,60年励精图治、跨越发展,从建院之初只有内、外、妇、儿、针灸等科的门诊部,发展成为临床科室齐全、拥有床位2500张、年门诊量逾400万人次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中医院。医院藉“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等人才资源优势,以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科研为后盾,不断发展壮大。医院开设临床及医技科室44个,拥有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6个,教育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2个,江苏省中医药重点学科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及建设单位13个,省级重点专科、示范单位及专科建设单位19个,“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及培育项目5个,国家级三级重点实验室3个。同时,医院还拥有国家药品临床基地、国家科技部“中药GCP中心”。医院将以建院60年为新起点,实现新腾飞,再创新辉煌。

 

4 江苏中医药界添彩青奥会,向世界传递中医药正能量

201481628日,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南京隆重举行。这是继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性体育赛事。江苏中医药界为青奥会成功举办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用行动向世界传递了中医药正能量。青奥会期间,全省中医药系统积极备战,江苏省中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均成立了青奥会医疗保障团队,他们以精湛的诊疗技术和热诚周到的服务为各国运动员训练、比赛保驾护航。南京中医药大学共派出志愿者709人,并倾力打造中国传统文化推广体验项目——音乐减压、中医推拿、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成为了“青奥村”里最火爆的活动项目,运动员们在多种特色项目体验中,切身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两次专程前往体验。青奥会期间,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雅克·罗格的夫人安妮·罗格专程来到江苏省中医院参观访问。罗格夫人现场观摩了针灸、穴位贴敷、中药熏洗等中医特色疗法以及中药饮片的调配和煎制过程,她希望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将传统中医瑰宝推向世界。

为了支持青奥、宣传青奥、参与青奥,青奥会期间,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了“与青奥同行”全国青年中医读书知识竞赛,本次竞赛参赛人员达8000多人次,覆盖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该活动在支持青奥的同时,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年中医药工作者的读书学习热情。

    在青奥这个大舞台上,江苏中医人用真诚向世界展示了中医药独特魅力,用行动传递了中医药正能量!

 

5 江苏加快推进中医药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2014年,江苏进一步加强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江苏省中医临床研究院、重点研究室和重点学科等平台建设,并积极发挥中医药学术团体的优势,努力打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凝聚优势力量,促进跨领域、跨产业、跨学科的联合,推动创建战略联合体,中医药协同创新步伐全面加快。

    4月1,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首批科技创新平台及示范性项目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正式签约,该中心将凝练和瞄准一批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进行协同创新,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三位一体的建设目标。8月27,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协同创新大会在南京举行,新成立的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组分结构中药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复方中药现代药理学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同时揭牌,并与多家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签订了中医药协同创新合作协议书。913,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与救援医学协同创新研究基地在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正式成立。920,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中药饮片剂型改革协同创新研究基地在江阴天江药业正式揭牌。基地将围绕中药配方颗粒行业发展,组织优势专家团队开展中药饮片剂型改革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升中医药国际市场竞争力。

6 江苏卫生首次开通中医跨国远程会诊,落实“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2014年4月22,连接中国江苏和马耳他的中国(江苏)援马耳他医疗队远程会诊系统成功开通。这是江苏中医首次开通网上跨国远程会诊系统。远在地中海地区马耳他访问的江苏省卫生计生委主任王咏红和在江苏南京的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兼省中医药局局长陈亦江进行了连线对话。王咏红表示,今后将在每月固定时间为马耳他患者提供远程诊疗服务,同时也将为中马两国医务人员搭建学术研讨、中医培训和文化交流平台,未来还将在派驻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其他国家及地区推广远程医疗服务。

 江苏中医网上跨国远程会诊系统的开通,为江苏中医更好地服务世界人民健康提供了一个高效、便捷、全新的诊疗方式,同时也为扩大江苏中医在全球的影响、实现江苏中医走出去、加快江苏中医海外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模式,是江苏中医药落实“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
7 信息化建设提档升级 ,中医药引进4G和移动服务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的发展和国家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技术和手段进入医疗健康领域。20147月,江苏省中医院在江苏省卫生计生委的委托下建设完善了省级中医远程会议系统暨4G智慧医疗远程会诊中心,实现了远程问诊、远程舌诊、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病历诊断、影像诊断会诊、远程预约挂号等功能拓展,并逐步建立了与部分县级中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对接的远程医疗平台,成功开展远程医疗会诊活动。10月,常州市中医医院成功将医疗服务“装进”患者手机,在全省中医系统率先开通手机版“掌上常中医(WEB版)”医疗服务,可以随时随地在手机上进行预约挂号、候诊候检和取药排队情况的查询、化验检查结果的查询等。开辟了智慧就医新途径,构建了医疗服务新平台,实现了医院医疗信息网络与社会通信网络之间的信息交互,有效地缓解了百姓“挂号难、就医烦”等问题。

    江苏的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迅速,无锡市中医医院于2004年起即在国内中医医疗机构中率先引入无线移动技术,研发了“医患通”数字化客户服务平台,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数字化试点示范医院”。20141129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上提及的有关中医药信息化的要求,在江苏中医药界已基本成为现实,并将在今后的信息化建设中更趋完善。

8 江苏首次发布中医优势病种调研报告

    2014年3月1,《江苏省中医、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调查研究报告》正式发布。为了客观掌握江苏省中医、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临床现状,准确了解江苏中医、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发挥情况,20116月起,在江苏省中医药局的支持下,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中医药系统各学会组织开展了江苏省中医、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调查项目,通过对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针灸学会近80个专业委员会2800多名专家成员的调查,全面筛选总结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老年科、眼科、耳鼻咽喉科、针灸科、推拿科等近20个临床专科的相关中医、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这在全省尚属首次。调研结果对全省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病研究、专科建设、科技立项以及学科布局等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9 江苏牵头沿海六省,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部署,江苏作为沿海六省的牵头单位,于2014423正式启动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这是近30年来的新一轮中药资源普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中医药局的支持领导下,江苏成立了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组织机构和专家委员会,组成了以南京中医药大学段金廒教授为组长的普查工作组,建立了我国水生、耐盐中药资源普查的技术规范,制订了相应实施方案,并联合省内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成立了10支普查大队,相继在全省20个试点县市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本次中药资源普查及相关工作的开展,对于摸清我省中药资源家底,建立中药资源信息库,制订中药产业发展政策,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

 

10 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备受关注,丁氏痔科医术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2014年,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项目在江苏全省有序推进。该项目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项课题,由江苏省中医药局负责整体部署和组织协调,常州市中医医院作为技术依托单位负责具体实施。项目包括传统诊疗技术、单验方、传统制剂方法、中药炮制技艺、养生方法和其他等六类。我省专门制定了《江苏省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工作实施方案》,编印了相关培训资料,召开了项目培训会,统一对调查人员进行了技术规范培训。我省制定的项目审核方法和细则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中心的认可,将为下一步建立我省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和数据库奠定基础。

 2014年11月11,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省丁氏痔科医术入选扩展项目名录。至此,江苏共有雷允上六神丸制作技艺、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季德胜蛇药制作技艺等5种传统医药技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丁氏痔科医术源自清代康熙年间,历经十代人传承,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丁氏痔科,子承父业,发扬仁术,历尽磨砺,享誉大江南北,传人遍及江苏。1956年,丁氏痔科第八代传人——国医楷模丁泽民先生将凝聚家族百年积淀的丁氏祖传中医秘方、药物、器械及医技,无偿捐献给国家,创建了南京市中医院痔科。丁氏痔科传人传承和创新系列特色技术,辨证与辨病紧密结合,采取多专业一体化模式治疗肛肠疾病,疗效卓著。在传承人丁义江教授的带领下,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已成为医疗技术超群、人才梯队强大、科研水平领先、享誉海内外的全国中医肛肠医疗中心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版权所有 © 2013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 苏ICP备2020049628号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  
Copyright @ 2013 www.jst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1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