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哉苏州中医
——参观苏州市中医医院院史陈列馆有感
姜 宏
在第五个医师节来临前夕,我又走进由老院长葛惠男教授题写馆名的苏州市中医医院院史陈列馆。自她正式开馆半年多来,这里已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
一展馆一杏枝,开门见山,引人注目。
在柔和温馨的灯影下,跨进复制如初的医院拱形老门,别有洞天,犹如穿越苏州市中医院历史的天空,走过苏州市中医院历史的长廊,展开苏州市中医院历史的画卷。
院史陈列馆古色古香,典雅精致。有探寻前路、毕路蓝缕、披荆斩棘、奋楫笃行、励精图治、守正创新和吴门医派研究院等展区。而每一展墙上醒目的时间年代标识,始终引导着人们的参观前行线路。
苏州中医,辉煌无限。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的叶天士更是一座丰碑。
岁月带不走那一连串建院功臣的大名,时间也忘不了一张张前辈的面孔。在杏林春风盈——名医墙上,赫赫有名的是曹鸣高、奚凤霖、黄一峰、陈明善和金昭文老先生等,从1952年苏州市中医诊所成立时期,他们就为1956年的建院打下了前期的基础。黄一峰先生、奚凤霖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实习阶段曾跟随他们抄过方。奚凤霖先生中医功底极深,那就是临证中,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常常将两张古方巧妙合而为一或稍作加减,理法方药,一气贯通,君巨佐使,严谨有序。有点印象的还有,奚凤霖先生在冬天看门诊时,只要一坐诊就是好几个小时,因此他常在怀里搂着一个小“汤捂子”或热水袋来取暖御寒……
在名医墙的对面,有一排玻璃展柜,陈列着上世纪50年代葛云彬先生的伤科脉案,他那颇有笔锋功力的漂亮签名,让我一饱眼福;60年代初钱伯煊先生的笔记手稿《历代妇科文献摘录.第一册》和汪达成先生的处方手迹,我驻足浏览,细细品味,似乎要学得其中的高招;70年代中期俞大祥先生《金匮要略》的教学备课手稿,特别是俞大祥先生那有些拖长的捺笔,非常有个性,看到后真是记忆犹新;而由费新我先生题写书名的《黄一峰医案医话集》,一直是我书橱中的镇库之宝。
当我看到怀国先生有关皮肤病的手稿,笔力犹如魏碑,有种亲切感。怀国先生当初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认真的医生,一个认真的读书人。这一场景也始终忘不了,他时常走在街上,一边看报,一边走路,一边看书,一边走路,眼睛几乎是紧贴着读物而脚下稳健有力,从不迷失方向,这真是要有点本事。
在奋楫笃行展区,一张褪了色的老照片,让我触景生情,恍如昨日。那是陈益群与蔡景高先生一行代表我院首次出访国外日本的照片。我清楚记得,陈益群先生行前充分准备,反复修改演讲的幻灯片,因为我也帮着做了其中一部分要跑腿的事情。回想起来,那时的幻灯片制作很麻烦,不像现在的PPT,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它需要先准备好资料,用照相机装上负片拍摄,去图片社冲洗后,再小心翼翼装进幻灯片夹。如此制作一套幻灯片,一般要花近一周的时间。如要修改,再要花同样时间。
医院最初从瓣连巷这个小巷子中走出,一度更名,三易院址。医院发展史上有几个转折点:那是1994年夏月成为全国示范中医院和三级甲等中医院;2011年元旦医院整体当时率先从古城中心,提升性战略性搬迁到了城西南;2021年12月31日二期建设项目内科急诊新大楼正式启用,这三个时间节点及其巨大变化,推动了医院的高速发展。沿着历史的足迹,寻找旧照的背景,他们是我们的一部分,过去是现在的一部分。建院60多年以来,那些普通而又平凡的医务工作者,也是撑起医院大厦的一块块基石,无声地记录着医院发展中的一点一滴。
移步至励精图治展区的对面,眼前还有个大型沙盘展区,在这里,闪烁着医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一路走来的发展模型和未来格局。
在中药玻璃展柜前,60年代用于熬制膏滋药的紫铜锅、存放芳香性药物的储药铁罐和用于称贵重细类药材的琵琶称等实物,一一映入我的眼中,有半个多世纪了,有物为证比有照为证更为给力,让人有望梅生津之感,药香旋即扑鼻而来。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的目光又盯着似曾相识的大型彩色图片——苏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全面战略合作暨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签约仪式,这个日子是2021年4月22日,因为我也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的时刻。如今回看,直感这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注入一股为有源头的活水。
红藤展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藤是一味中药,又名千年健,现在医院以红藤作为党建品牌,引领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并设立红藤人才种子的培养计划,旨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院史陈列馆以院史这条主线,通过照片、图片、文字、手稿、脉案、印章、书籍、实物和现代声光影技术等,以名医、名科、名药、名方和名著为重点,诉说着医院建起来、大起来和强起来的艰辛发展历程。院史陈列馆还展现出一个个国家级重点专科、省级重点专科和市级重点专科的团队风貌,展示了医务工作者参加抗震救灾、援外医疗、逆行抗疫等艰辛场景,内容丰富多彩,林林总总,历史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既有宏观全局,又有微观细节,如细到当年一枚小小的紫红底色的院徽、一张工作证等。
值得一提的是,当知道瓣连巷4号是曹沧洲祠(当年医院的前身)的时候,我感到似乎和中医早有缘分,因为自己从小就在这个巷子里长大的,或许还受到一点名医前辈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尽管我当时立志走理工科发展道路,高考志愿也没有填写中医,但服从专业调剂这一漏洞似乎让我不得不学中医。
记得晋代名医葛洪《在神仙传》中载有:“仙女麻姑对仙人王方平说,’我们相见以来,东海已经三次变为桑田!’”。是啊,我已与医院共同走过了四十个春秋,亦是医院进入伟大改革开放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是医院培养了我,教育了我,成长了我。
说起院史陈列馆我曾参观过两次。一次是2021年10月28日,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程纯来院调研时,当时还未正式开馆,算是捷足先登;另一次是2021年12月31日医院二期项目正式启用之际。而每次参观总能感到给人以“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古城苏州的历史天空,闪烁着许多璀璨如星的名老中医先辈,其巳沉淀为时代的精神、发展的丰碑和前进的灯塔,不断影响着全国各地的同行。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院史陈列馆有很多珍贵史料,不一而足。它是苏州市中医医院六十五个发展春秋的缩影和写照。习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诚然,参观院史陈列馆,回首过去,犹如在翻阅一本厚重的史书;展望将来,又像是在欣赏着一幅宏伟蓝图……
当我参观完毕走出陈列馆之际,仿佛更是信心百倍地、一步一步地、走向苏州市中医医院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介绍:姜宏,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好医生称号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临床主要侧重于脊柱、关节和创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