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江苏省中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又一禽流感患者将康复出院 |
点击次数:9994次2014-2-18 作者:记者:冯瑶;通讯员:孙茜 来源:江苏省中医院 |
经中医中药全程参与、中西医联合救治,又一禽流感患者近日将在江苏省中医院康复出院。2月16日下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江苏省卫生厅厅长王咏红、副厅长、省中医药局局长陈亦江等陪同下来到医院,对医院在总结去年中西医结合成功救治禽流感病例的基础上,今年又充分发挥优势、辨证论治,使这名患者转危为安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示要不断总结、完善并推广,使中医药更好地为人类防治传染病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据了解,这名患者今年71岁,因“恶寒发热伴干咳一周”于2014年1月17日入住江苏省中医院老年科,后因“高热,血象低,血氧饱和度低,肺部x片显示病变加重迅速”于1月20日转入ICU,予中医药治疗,无创呼吸,现代基础治疗。患者既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甲状腺癌术后”等病史。有家禽接触史。1月21日,南京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复核结果,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经市级专家组、省级专家组会诊,确诊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患者入院后即给予中药治疗,初期风温症状明显,中医认为病在卫表,渐涉气分,辨证以辛凉解毒为治疗大法,辅以清热解毒,祛湿化浊,以桑菊饮为主。中期,病趋加重,兼入营分,邪伏募原,伤及正气,治疗以祛湿泄浊,透表达邪,以达原饮加减,并配合西洋参、黄芪益气生津。患者发热渐退,咳嗽痰少,大便稀溏,口干、舌见裂纹,治以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拟益气健脾,行气化湿兼清余热,佐以活血通络。后期,仿叶天士温热病治法治则,入宁心化瘀之品,兼以调畅情志。 同时,医院积极应用现代医疗技术,早期予无创呼吸机运用,抗病毒抗感染,营养支持以及及时使用负压病房等。 经积极治疗后,患者病情渐趋平稳,呼吸功能好转,指脉氧饱和度满意。2014年1月27、28日,南京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复查痰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阴性,复查胸部CT征象好转。后继续巩固疗效,治疗原发病,转回老年科,患者即将康复出院。 “在人类与传染病长期防治过程中,中医药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清代温病学大家叶天士对温病的阐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指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中医病因病机、发病后高热、咳嗽、喘憋、烦躁神昏迅速加重的传变规律。”医院院长方祝元教授介绍说,江苏是吴门医派的发源地,在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历史长河中为江苏及全国温热、瘟疫疾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去年确诊4例禽流感病例,在治疗整个过程中,按照温病学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辩证施治、理法方药,临床疗效显著。今年病例发病特点与去年不同的是,发于冬季,长期未雨,气温偏高,湿浊重,卫营同病,因而在中医辨证上侧重于冬瘟的发病规律。中医中药在烈性传染病防治过程中大有作为,省中医院将不断总结经验,继承发扬江苏温病的学术特色优势,创建现代中医温病理论和临床研究中心,让祖国医学瑰宝发扬光大,造福人类。 该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急诊临床基地主任、江苏省名中医奚肇庆主任在去年医院中西医成功救治禽流感患者经验基础上分析,今年中医成功救治禽流感的三大体会: 一是加强扶正,提高抗病能力。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时时谈到要注重病人的阳气,“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湿邪和温邪相合,邪伏募原在高热不退,或者是邪盛之时,他提出要“法宜益胃”,这时要扶助人体的正气,所以在该病人发热的同时加用人参,特别是在病情缠绵之时,加用了人参、黄芪,起名益气达原饮,益气、生津、托毒。我们觉得,有利病人的退热,脱离呼吸机,改善呼吸衰竭。 二是泄浊利湿,使邪有出路。通常在治疗外感热病中,我们通过发汗的方法进行治疗。但在烈性传染病中,我们发现湿热伏于募原,采用利湿祛邪的方法,有利于病邪外达。该病人出现大便溏软,一天四五次。叶天士的《温热论》中提到:“伤寒大便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叶天士认为,邪不能郁结在体内,要迅速排泄出来,所以我们采用了芳香、泄浊、辟秽的治疗方法,药用槟榔、苍术、芦根、淡竹叶、石菖蒲、黄芩、生薏仁、茯苓、葶苈子、半夏加强泄浊利湿,使邪有出路,有利于病情的尽快恢复,H7N9病毒核酸转阴。 三是早期、全过程使用中药,有利于阻断病情的传变。叶天士提到“温邪则热变最速”。我们也发现H7N9病情比较严重,而且发展很快,死亡率高。在我院收治的几例重症病例治疗中,我们的体会是中药早期应用可以阻断卫气、卫营向营血、厥脱的发展。我们早期采用了透表清气、入营透卫,这符合叶天士“泄卫透营、两和可也”的治疗法则。“先安未受邪之地”,我们在祛邪的同时加大扶正的治疗,也体现了叶天士治疗温病固护阳气的治法。在整个病程中,早期、中期病情缠绵之时,采用补气的方法,阻断了病情,提高了患者抗御病邪的能力,可以说人参是中药的达菲。 |
|
|
|
|
|
|
版权所有 © 2013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 苏ICP备2020049628号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
Copyright @ 2013 www.jst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