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国内
成都老官山汉墓一批失传医书出土,专家:老官山医简价值超过马王堆医书
点击次数:2776次2013-12-24 作者:华西 滕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近日,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老官山汉墓考古工作基本结束,共清理出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4座,出土一批珍贵文物。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谢涛说,发现的920支竹简分为10部医书。

  这些医书除《五色脉诊》之外都没有书名,经初步整理暂定名为《敝昔医论》《脉死候》《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候》《脉数》,涉及内科、外科、妇科等。确认为扁鹊学派失传医书。另外,还有“心”、“肺”等线刻小字的人体经络髹漆人像。其中,首次发现的《医马书》,填补了中国兽医史的空白。

  此前,马王堆、张家山汉墓也曾出土过医学文献。但成都天回镇出土的医简,目前在医学史上数量最大、最集中、和医学关系最密切。(华西)

  老官山出土的医简,介于早期的马王堆医书和中国首部医学典籍《内经》之间,而且9部医书都和人体医学有关,既涉及病基,又有症候治疗以及针灸、脉象等,涉及到医学各方面,学术价值极高。

  ——中医历史文献研究员和中浚

  此次出土的《敝昔医论》《五色脉诊》等医书,应该就是扁鹊学派的经典。扁鹊是医方祖师,且以诊脉闻名。“敝昔”在古代就是“扁鹊”的通假字,因此极可能就是指脉诊法的创始人扁鹊。

  ——荆州文保中心研究员武家璧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920余支竹简和50枚木牍(共约2万字),作为西汉时期简牍是四川地区首次发现,“老官山”汉墓的这批医学文物及价值,已引起多方关注。

  负责此次简牍识读工作的荆州文保中心研究员武家璧、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历史文献研究员和中浚等专家对这批简牍内容进行了初步解读:从出土的竹简内容来看,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五官科、伤科等,还有重点医治马匹的兽医书。武家璧特别指出,此次出土的《敝昔医论》《五色脉诊》等医书,应该就是扁鹊学派的经典。和中浚则表示,从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以及部分药方中发现,这批医简在医学史上的价值,远高于马王堆医书。

  解谜一  西汉早期医术巫术已分家

  除了文书,还有专门记录巫术类木牍。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刻有巫术的木牍,与墓葬中出土的专门医学论著的竹简是分开的。在日前举行的专家论证会上,专家们认为,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医简中,基本没有巫术,这也证明西汉早中期“医”“巫”已分家,标志着中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解谜二  “敝昔”即“扁鹊”或为扁鹊学派医书

  这批出土竹木简中,最闪亮的当属医学部分。在M3墓葬中出土的920余支竹简分两处存放,其中一处共有736支(含残简),根据竹简长度、摆放位置、叠压次序和简文内容,可分为9部医书。其中,除《五色脉诊》外都没有书名。专家根据竹简内容,为其余8本进行了初步命名。如《敝昔医论》讲五色脉、《脉死侯》讲脉象与疾病以及死亡的关系、《六十病方》所涉病名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五官科、伤科等疾病,《病源》则涉及病理学,《诸病症候》包括经脉和病症部分……还有一部《医马书》,是迄今我国出土的首部兽医书。

  武家璧特别指出,《敝昔医论》《五色脉诊》等医书,应该就是扁鹊学派经典。他认为,扁鹊是医方祖师,且以诊脉闻名。“敝昔”在古代就是“扁鹊”的通假字,因此极可能就是指脉诊法的创始人扁鹊。而东汉时期广汉出现的涪翁、程高、郭玉等以脉诊为特色的医学派别,就是扁鹊派的继承人所创。和中浚说,“如果能进一步证明这批医简是扁鹊的医学理论,意义相当重大。”

  解谜三  药方比马王堆医书更成熟

  此次出土的竹简医书的最大特色就是药方和医病理论数量都很大。其中,在《六十病方》中包括有“题名简”“药方简”,有药方60条,内容丰富。从其中所列病名来看,更是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五官科、伤科等疾病。专家分析,《六十病方》中大部分可识别药材具有祛风、祛寒、祛湿的作用,很可能是治外风的药方。

  此次老官山医简,在和中浚看来,是医学史上数量最大、最集中、和医学关系最密切的。“从医简数量来说,920余支简,字数和马王堆医书的两万多字大体相当。从内容来说,马王堆医书的内容有很多原始、巫术的成分,医方也以单方为主,经验的成分较大。老官山出土的医简,介于早期的马王堆医书和中国第一部医学典籍《内经》之间,9部医书都和人体医学有关,既涉及病基、又有症候治疗,以及针灸、脉象等,涉及到医学的各个方面,学术价值极高。”老官山医简的药方也比马王堆医书更加成熟,“不仅每个药方的药味增加了,经常有四五味、七八味,相比马王堆医书的一两味药更有中医方剂的特点,很多药现在仍在临床上使用。”(滕杨)

 
版权所有 © 2013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 苏ICP备2020049628号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  
Copyright @ 2013 www.jst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1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