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刘建勋、林力、张颖等负责完成的“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该研究中,快捷有效分析出中药复方中发挥作用的化学成分已不再是难题,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中药新药,为创新中药的研发注入了鲜活力量。
科研:关键问题实现突破
由西苑医院副院长刘建勋带领的课题组,在进行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中,先根据目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的新概念,符合中医药特点,有助于中药复方在临床合理应用,有助于中药复方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目前国内研究现状仍有不足,一方面,中药复方本就含有数十种甚至上百种成分,对这些成分有效性的确定,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仍是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另一方面,如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确定有效成分的体内过程,使中药复方能为国际市场所接受,还尚有一段距离。”说起这项研究,刘建勋感触颇深。
为了研究中药复方的起效成分,针对中药多成分复杂体系,课题组采用了与临床疾病密切相关的动物模型和相同的给药途径,并通过在线微透析和液质联用等分析技术,结合血清药理学、靶器官药理学和细胞药理学等方法和指标,获取吸收入血或靶器官的指纹成分图谱、药效谱及实时相关数据,以分析出中药复方中的起效成分。
同时,为解决中药复方的配伍问题,项目组建立了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的研究方法。首先运用中药复方指征成分的有效性研究,做有效成分的鉴定。然后比较配伍组方与各组成成分对药效指标的影响,分析比较其药理作用和各个成分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明确中药复方发挥功效的有效成分配伍机制。
创新:去繁留精提高效率
在“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的新概念指导下,课题组结合中医药特点,通过多成分的药代动力学(PK)和多指标的药效学(PD)进行同步研究,确定出中药复方的指征成分,科学阐释中药复方发挥功效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
中药复方由于成分复杂且含量较低,作用途径及作用机理难以确定,因此药物与药效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清晰。刘建勋介绍,现代实验研究中存在动物个体间的差异、数据样本量和体内发挥药效与血浓度不同步等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各种成分在体内的作用,项目组以双参通冠方和维脑康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理论和中药复方的特点,建立了基于稳健变换、基线漂移处理、有效性判断和差值分析等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较好解决了中药多成分、多药效指标相关性分析的关键科学问题。
“这种研究思路的创新点在于突破了以往的研究模式,先证明成分有效再做成分鉴定,最后验证。”刘建勋举例,分析服药后的实验动物,观察其诸如血压、心率等生物指标的变化,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成分和生物指标的分析,从而确定哪些成分在哪些指标上有作用,再用现代分析方法对有影响的成分确认,而不随药理指标变化的成分会随之排除。
这种研究体系通过对PK和PD相关性同步研究,省略了繁复的中药复方有效成分体内外筛选,提高了研究效率,为中药复方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多信息。
成果:及时转化研发新药
课题组将实验研究结果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在国内首次对中药新药丹参多酚酸盐进行了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刘建勋解释,在临床实验中筛选健康和血瘀证志愿受试者,通过检测血浆与尿液中丹参多酚酸盐的含量变化情况,发现丹参多酚酸盐在血瘀证患者中的药代特征与健康受试者明显不同,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其临床应用方案。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于2005年获得新药证书,这是国内首个在临床进行PK和PD评价的中药新药。在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思路的指导下,课题组又相继进行了双参通冠方、奥沙恩注射液、塞络通胶囊和通络救脑冻干粉针4个中药复方新药的研发,积累了丰富的科技成果转化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