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国内
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提升中医药总实力
点击次数:3534次2013-11-1 作者:马骏 高亮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最大的中医专项,被纳入国家“十一五”总体发展规划和各省、市整体发展规划。

  日前,记者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获悉,16家基地建设项目自2009年启动以来,目前已顺利完成阶段任务,通过了阶段性评估,在临床服务、科研人才、国际影响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尤其对于长期以来困扰中医药发展的临床疗效问题,16家基地的探索研究非常具有意义。比如,对一些重点病种,中医综合方案治疗可以把出血性中风的死亡率降低5%,致残率降低10%,中药辨证论治慢性胃炎总有效率提高到83%,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阴转率提高到23%,这些明显优于西医治疗水平的数字,除了医学进步上的重要价值,对我国这样13亿人口的大国,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战略:普遍成为地方发展战略重点,为中医药国家战略实施奠定基础

  以基地为抓手,各地普遍成立省级领导小组,国家和地方良性互动,提供保障

  基地建设项目自启动以来,被纳入各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省级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并作为重点项目予以支持。各地在成立基地建设省级领导小组的基础上,以基地为抓手,由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并提供保障,形成良好协作和共同扶持的局面。

  其中,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直管医院的基地建设通过联盟和协作单位等方式加强顶层设计,整合优势资源,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规划愿景和组织领导体系,形成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各省局、专家指导组、督导组和各基地之间紧密联系又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

  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指出,“基地建设项目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建设中着力提升,打造了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国家基地”。评估专家孙塑伦认为,“基地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立足长远,成效显著”。

  实力:显著提升中医药总体实力,为“六位一体”跨越发展提供支撑

  16家单位新增建筑面积110多万平方米,投入资金近55亿元,新增科研编制1464个

  建设期内,16家基地建设单位共新增建筑面积111.83万平方米,到位投入资金近55亿元。同时,各基地用于诊断、信息及中医特色设备的投入也迅速增长,其中广东和天津2012年度仪器设备购置经费均超过7000万元,四川基地设备总值比建设前增加2.6亿。此外,各基地大幅提升科研能力,建立科研平台,新增科研编制1464个,并增加业务用房面积,其中上海、广东、江苏和天津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均超过3万平方米。

  基地建设项目把科技作为建院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为建设一批一流中医医疗机构龙头单位提供了良好动力。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马融认为,“基地建设既为医疗、保健、教育、产业及文化各方面发展提供了支撑,也引领了中医药事业‘六位一体’整体跨越式发展”。

  疗效:重点病种研究取得实质进展,明确中医药临床疗效相对优势

  如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提升活产率水平比西药提高约10%,中西医结合治疗促进心绞痛缓解有效率提高15%,发表SCI收录论文186篇

  基地建设项目产生一批研究成果。其中,44项指南、路径和标准已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或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同时,研发与重点病种相关的新药29种,研发院内制剂65种,获得专利发明74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励3项,省部级79项,并争取科研经费42125.61万元。

  14种疾病研究显示诊疗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如中医综合方案降低出血性中风死亡率5%,降低致残率10%,这对于我国每年新发250万例中风病人,其中死亡150万、残疾75万的现实,熟化推广基地研究成果,就有可能每年多挽救7.5万人的生命,挽救7.5万人的劳动力;中医药辨证施治可以使无症状期HIV感染者延缓进入艾滋病期发病期4年,降低患者进入艾滋病期发病率7.6%,基地这项填补国际学术空白的研究成果前景广阔。

  再比如,基地建立了提高收缩压达标率的中医药综合降压方案,在社区示范应用,达标率从45%提高到75%,为纯中医药防治我国3.3亿的高血压患者开辟了新的道路;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阴转率提高到22.83%,这对摘掉我国乙肝大国的帽子、造福近1亿乙肝患者有重要意义。

  此外,中药辨证论治慢性胃炎总有效率达83.2%,明显优于西医公认疗效水平。中西医结合治疗促进心绞痛缓解有效率提高15.43%;均不同程度高于国际水平。同时,在重点病种某些关键疗效指标上明确中医药相对优势,如中药复方、单体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促进生育能力,提升活产率水平比西药提高约10%;新药芪参益气滴丸填补中药在心肌梗死二级预防范畴没有经典用药的空白。

  目前,部分研究结果已获国内和国际认可,各重点病种发表SCI收录论文186篇,影响因子在5分以上的论文14篇。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陈可冀指出“中医药临床进步的国际价值观已获得理性共识”。

  服务:广泛带动临床服务能力,提高了中医药服务贡献度

  16家基地床位数4年来增长近40%,目前完成全国中医医院总门诊量的8%

  基地建设项目启动以来,临床服务规模得到拓展,目前床位数达到23140张,比2009年增长39.38%;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提升,2012年出院人数633564人,同比增长55.80%;2012年门诊量30858595人次,同比增长38.05%。据统计,16家基地完成全国2886家中医医院总出院人数的3.87%、总门诊量的8.32%。

  同时,临床研究协作网络得到发展,引进并筛选了一批中医独特技术,通过240个特色科室和288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专科的建设与协作,促进了临床服务特色发挥。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杨殿兴说:“基地建设突破了疑难病症壁垒,提高了中医临床疗效,带动了行业发展,形成了科研中心和疑难病症诊疗中心”。

  科研:推动临床科研一体化进程,形成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临床科研范式

  系统提出新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把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作为关键技术平台

  目前,16家基地和6家局直属直管医院已把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作为关键技术平台之一,在重点病种研究中得到应用。如湖北对医院30年来近20万份病历进行研究,揭示辨证论治从“毒”到“毒痰瘀”再到“毒痰瘀虚”的理论发展历程,理清了学术发展脉络,指导了临床疗效提高。

  同时,系统提出新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即在真实世界中开展研究,其鲜明的特征是以人为中心,以数据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医疗实践与科学计算交替,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从而取得以往难以取得的成果,切实解决临床科研脱节问题。对此,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指出,“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质量:完善符合中医规律的科研方法和规范,保障中医药科研质量和水平

  首次系统制定了98项具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科研规范,13家基地实验室通过ISO15189认证

  基地建设项目首次系统制定98项具有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科研规范,并在各基地全面建立实施。此外,13家基地医学实验室通过ISO15189认证,研究数据和结果将得到国际互认和认可;16家基地共有SFDA临床试验机构专业201个,可开展规范的新药临床研究。

  同时,建立中医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体系,完善了四级监察制度和第三方评价机制,保障了中医药科研质量和水平。此外,浙江省中医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西藏首次建立藏医药科研规范及医案整理和科研平台,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长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宋柏林说:“基地是个金钥匙,引领医院整体跃升”。

  伦理:构建国际首个传统医药科研伦理标准和平台,开拓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国际化道路

  开创性推进了中医药临床审查体系建设,发布国际首个传统医药相关标准和评估品牌

  伦理审查作为衡量人体医学研究进步程度和受试者权益保障发展水平的公认标志,和科学并重的地位已成为国际共识,也一直是制约中医药临床研究走向世界的瓶颈之一。基地建设项目开创性推进了中医药临床审查体系建设,首次建立行业管理规范,成立学术组织,并发布国际首个传统医药相关标准和评估品牌。该标准及平台的构建对建立真正体现中医药特色和深刻内涵的中医药伦理标准和规范及建立我国自主品牌的伦理审查平台和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西太区伦理委员会认为该项举措是“传统医药的典范,希望能够共同推广”,中国亚太经合组织基金则积极评价并专门立项,支持开展国际传统医药科研伦理研讨交流。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郑锦说,“基地是推动中医药面向人类健康需求和科学发展的战略引擎,推动中医药事业以疗效走向世界舞台”。

  协作:探索实践基地内外良性运行和协作机制,改革创新中医药科研组织模式

  遴选华西医院、美国宾州大学等49家高水平机构作为协作单位,建立一批科研联盟

  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基地定位,把研究型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建立长效机制,并通过实施基地科研专项协同创新,引导基地投入科研经费5025万元。同时,遴选华西医院、阜外医院及美国宾州大学等49家高水平机构作为协作单位,建立了一批科研联盟。

  此外,各基地探索并提出中医药科研组织不同模式,切实提升基地运行效率和创新临床科研工作。新疆卫生厅副厅长帕尔哈提认为,基地建设“薪火传承、中西并重,立足西北,辐射中亚”。江苏省中医院院长方祝元说,“基地建设实现了临床服务型医院向临床研究型医院建设理念的深刻转变,实现了传统中医服务向现代中医服务模式的成功转型,实现了基地总体面貌和服务能力的跨越提升”。

  人才:培养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增强中医药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

  开展国际合作项目33项,在ISO标准化、针灸规范和伦理评估等国际竞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启动以来,基地建设项目共培养脑病、心血管疾病和骨退行性病变国家创新团队3个,逐步形成领域领军队伍,并大力培养优秀中医人才,其中国家级名中医128人,省市级名中医357人,全国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26人,全国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数535人。

  同时,运用较强的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能力,开展国际合作项目33项,举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38次,在ISO标准化、针灸规范和伦理评估等国际竞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指出,“基地中医药科研为针灸的国际竞争提供了有力支撑”。广东省中医院原院长吕玉波说:“基地建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固本强基工程,为今后中医药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可以预期,随着进一步探索临床科研体制机制,推动多学科合作,深化和拓展重点病种研究,加快推广中医临床研究范式及拓展临床应用等措施,基地建设将大力推动中医药事业的跨越发展,迎来中医药事业的新的辉煌。

  链接:国家16家中医临床基地名单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3.山东省中医院

  4.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5.安徽省中医院

  6.广东省中医院

  7.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8.湖北省中医院

  9.江苏省中医院

  10.浙江省中医院

  11.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

  1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14.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5.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16.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版权所有 © 2013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 苏ICP备2020049628号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  
Copyright @ 2013 www.jst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1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