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园地 > 中医文化
争得金篦试刮看——唐宋诗歌中的眼科医史
点击次数:9630次2021-1-25

争得金篦试刮看

——唐宋诗歌中的眼科医史

时间:2021-01-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原所贤

  在中国科学文化史上,唐宋的医学和诗学是交相辉映的两颗明珠。文学家在诗作中谈医说药、论方叙病、写神言志,涉及医学史、疾病谱、本草学、方剂学、养生习俗等内容,是探讨唐宋医学史的韵体文献。

  士大夫们焚膏继晷地苦读,加之当时照明条件的简陋,眼科疾病是士大夫阶层的多发病,因此在唐宋诗人的笔下有不少关于眼科疾病的诗词。

  “穷瞎张太祝”与车前子

  被孟郊戏称为“穷瞎张太祝”的张籍,因患目疾,缺医少药,几近失明。他收到在开州任刺史的同僚老友韦处厚寄来的车前子后,作诗《答开州韦使君寄车前子》:“开州午月车前子,作药人皆道有神。惭愧使君怜病眼,三千里外寄闲人。”张籍在诗中写道,开州午月产的车前子,人们都说是最道地的药材,用它作药治疗眼病有神效。真是有些惭愧呀,韦使君仍怜惜惦记着我患的眼病,从三千里外的开州寄来车前子,令我这个长安的闲人慨叹不已。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车前子清肝明目,常用于治疗目赤障翳等症。唐代医家甄权的《药性论》中说,车前子可除“肝风冲眼目、赤痛障翳”。古代医家认为,服用车前子可补虚去翳,与菊花、决明子、青葙子等配伍,多用来治疗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视力减退等症。唐代医家孙思邈《千金方》中的“驻景丸”,就是用车前子与熟地、菟丝子等配伍为丸,治疗老年人因肝肾俱虚所致的眼昏生翳、视物不清、迎风流泪等症,至今仍是眼科常用的良方。

  百合决明为诗家钟爱

  除了药物治疗,食疗也是诗人骚客们防治眼疾的养生方法。山水诗人王维有《百合》诗云:“冥搜到百合,真使当重肉。软温甚蹲鸱,莹净岂鸿鹄……果堪止泪无?欲从望江目。”说的是在昏暗中搜寻到百合,用它蒸煮来治疗目暗流泪的眼疾。诗中形容百合像芋头娇嫩滑软,如天鹅肉般晶莹白净。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菜部·百合》中引证这则食疗医案,“盖取《本草》百合止涕泪之说”。

  自制药枕也是士大夫们热衷的明目安寐的养生方法。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有《种决明》诗:“后皇富嘉种,决明注方术。耘锄一席地,时至观茂密。缥叶资芼羹,缃化马蹄实。霜丛风雨余,簸簸扬功毕。枕囊代曲肱,甘寝听芬苾。老眼愿力余,读书真成癖。”诗中称赞决明子是天地间的嘉种,在方术书上已有记载。黄庭坚种了一席之地的草决明,精心耘锄,时时到畦前观察长得是否茂盛。草决明叶子可摘来做成菜羹食用,鲜美无比;淡黄色的花落下后,就结成菱形光亮的马蹄实。秋冬季霜后采收成熟的决明子,晒干簸净,除去杂质,制成药枕,芬芳助寝,安神明目。药枕明目的功效,满足了诗人们皓首穷经的癖好。

  白居易的目疾与疗养

  唐代诗翁白居易一生坎坷,家庭生活也很不幸。他27岁考取进士后,经历宦海沉浮,直到37岁才结婚。由于官场失意和生活清苦,再加上子女的夭殇,使白居易患了很严重的目疾,从其诗作中屡屡可读到相关记叙。

  在《眼暗》诗中,白居易写道:“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诗翁在诗中谈及自己患眼病的原因,是由于年轻时秉烛苦读地穷经积学,不注意视力的保护,到了晚年视力减退,又屡遭子女夭亡的精神打击,情志不畅,悲郁多泣,才导致眼疾缠身。接着,诗人详细地描写了自己患眼病的症状:“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你看,一朝一夕的铜镜松灯前,模糊的视力给理政读书的诗翁带来多少难言的痛苦?

  频发的眼疾使白居易与中医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阅览眼科医书,服用滋阴养肝的中药,并用民间验方黄连的汁液点眼治疗。在《眼病二首之一》诗中,白居易描述了自己患眼病时的症状:“散乱空中千片雪,朦胧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诗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述了自己患眼病时出现的症状,简直就是一例诗体的眼科病案。从诗中的自述来分析,他的双眼出现了畏光、晴上生翳、视物不清的症状,很可能是患上了老年性白内障,中医眼科称之为“云雾移睛”“浮翳内障”。《眼病二首之二》中写得更详尽:“眼藏损伤来已久,病根牢固去应难。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案上漫铺《龙树论》,合中虚捻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诗中提到的《龙树论》,又称《龙树菩萨药方》,是隋唐时印度医学随佛教传入中国后,被译成中文的印度医书。决明丸由石决明、车前子、黄连蜜丸而成,是中医治疗肝虚气浮、风眩眼花的方剂。可以想见,诗翁接受道友的劝告,休官回乡,“谢绝名利,洞身静修”。他浏览医药学书籍,炮制丹药,遵守医嘱节酒养目,“惟将绿醅酒,且替紫河车。”但药力有限而痼疾难却,诗翁不得不求助于金针拨障术。

  唐代的眼科手术

  唐代眼外科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由杜甫的“金篦刮眼膜,价重百车渠”、李商隐的“约眉怜翠羽,刮膜想金篦”等诗可知金针拨障术在当时已相当普遍。除金针拨障外,翼状胬肉割除术、倒睫拔除术等也已常见。欧阳修等编撰的《新唐书·崔慎由传》中载:“慎由苦目疾,不得视,医为治刮,适愈而召。”

  宋代文学家孙光宪的《北梦琐言·卷二》载,晚唐诗人皮日休天生“重瞳”。现代眼科认为,这实际上是瞳孔发生黏连畸变,通常是白内障的早期症状。诗人陆龟蒙将皮日休与齐梁时的诗人沈约相比,“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皮日休有《早春病中书事寄鲁望》诗,叙述了“眼晕见云母,耳虚闻海涛”的症状。他告诉陆龟蒙,自己抱疾杜门,戒酒养目,不得不“案静方书古,堂空药气高”来颐养。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弟弟杜顗受白内障困扰,杜牧在《樊川文集·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中,记述自己重金邀请同州眼科世医石公集到扬州,为弟弟施行金针拨障术。石眼医诊察后,说要等到明年春天,瞳子中生出“脂色玉白”,才可施针拨障。第一次疗效欠佳,五个月后又施行第二次拨障术,仍未复明。后来,杜牧又延请同州的另一位眼医周师达,继续为弟弟杜顗诊治。周氏眼医诊察后说,眼有赤脉,凡内障脂凝有脉缀之者,针拨不能去其赤脉,要用药物治疗,赤脉不除,不能再妄施针。杜牧用详尽的笔墨,记载了两名眼科名医对白内障病变特征的把握,拨障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不能手术的原因等。从杜牧笔下这则弟弟杜顗疗眼疾的医案,则可见唐代金针拨障术的一斑。

  宋代眼科理论的创新

  宋代元丰(1078—1085年)年间,医学分为九科,眼科和口齿咽喉科分别单独成科。眼科理论的创新,以五轮八廓学说和内外障与眼病七十二证理论为标志。针拨内障、钩割针镰等手术方法,比唐代有了更大的进步。王怀隐、王祐等人奉宋太宗赵光义敕令编著的《太平圣惠方·开内障论》中所记载的金针拨障术更为详尽,“凡内障之眼,形候甚多,好恶非一:有冰、有涩、有滑、有散。”指出医生临证时要注意眼翳形状的浮沉、老嫩,所用金针的轻重、粗细等,并有严格的适应证,“无障者可用小针,嫩薄者须用大针,障浮者,去鸟珠下针之,障沉者须远下针”;“翳若沉,下针近拨之……翳若浮,下针远拨之”等。

  宋代还有一本书名为《秘传眼科龙木论》的专著,当时的太医局将《龙木论》列为医师的必读之书。书中对于老年性“圆翳内障”、先天性“胎患内障”、外伤性“惊振内障”、并发性“绿风内障”等23种类型白内障的病因、症状、检查、诊断、手术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手术前后的准备、手术方法及术后的护理等,都有确切的论述。外障49证中,花翳白障(角膜溃疡)、蟹睛(虹膜脱出)、混睛(角膜实质炎)、睑生风粟(沙眼)等,都是该书首载并存在至今的眼科疾病。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有《赠眼医王生彦若》的200字五言诗,写他目睹眼医王彦若为患者施行金针拨障术的情景。

  清代眼科学集大成

  清代医家张璐的《张氏医通》和吴谦等编撰的《医宗金鉴》等中医书籍,均对金针拨障术有专门的介绍。张倬是名医张璐的次子,精于金针拨障术。在《张氏医通·金针开内障论》中,他记载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七则病案。文中还介绍了一种“过梁针”的手法,即医生给患者左眼施行手术时,可用右手操作;右眼手术时,则用左手操作。如左手操作不习惯,可用右手由患者内侧角膜缘外进针,但手和拨障针要横越鼻梁,故称“过梁针”。难能可贵的是,张倬在书中提出:“凡初习针时,不得以人目轻试,宜针羊眼,久久成熟,方可治人。”可见他对金针拨障术所持的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人文关怀。

  清代医家黄庭镜总结前代眼科学的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于乾隆六年(1741年)草成《目经大成》。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甲午,始得以抄录全集,装订成册,但未刊行。黄氏弟子邓赞夫得悉此书后,于嘉庆十年(1804年)刊行,更名为《目科正宗》。后被黄庭镜之孙得见,遂以家藏旧本相校后,仍用原名《目经大成》刊行。书中将金针拨障术的操作方法归纳为八个步骤,称为金针拨障术“八法”,为后世眼科医生奉为圭臬。

  唐由之改进金针拨障术

  国医大师唐由之继承和改进了中国古代的金针拨障术,突破现代解剖的权威观点,即《目经大成》书中所谓“风轮与锐眦相伴,正中插入毫发无偏。”此部位曾被现代眼科学列为手术的“禁区”,认为易造成交感性眼炎、出血和感染。唐由之采取了在术中增加划破玻璃体前界膜的动作,从根本上解决了术后并发青光眼的可能,用这种改进的金针拨障术为数千例病人做过手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得到了国内外眼科学界的公认。

  唐由之曾用改良后的金针拨障术,为柬埔寨宾努亲王和印度尼西亚前总统瓦希德进行了手术,使他们因患老年性白内障而失明的眼睛恢复了光明。后来又为毛泽东主席成功地施行了老年白内障金针拨障手术。手术成功后,毛主席欣喜之余,挥笔写下鲁迅先生的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赠与唐由之,留下一则医林佳话。

  现代眼科白内障手术的精准发展,见证了金针拨障术的悠久历史和确凿疗效。诵读唐宋诗人们的眼病诗歌,给了我们文化自信和传承创新的使命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原所贤 辽宁省大连市中医医院)

(LQ)

 
版权所有 © 2013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 苏ICP备2020049628号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  
Copyright @ 2013 www.jst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1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