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纶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伤寒论》文题不符
山东中医药大学李心机教授认为,学习《伤寒论》的主要方法是用心读原文,这是研究经方的宝贵心得。凡读懂《伤寒论》者、凡有一定文学知识者皆能发现:《伤寒论》文题不符,即全书是讲六经辨证和方证,伤寒只是表证之一,书中大部内容不但论治表证,而且论治里证、半表半里证;不但论治伤寒,而且论治中风;不但论治急性病,也论治慢性病;不但论治外感,而且论治内伤杂病;不但论治内科病,亦广泛论治外科、妇科、儿科等病,显然把书名称为《伤寒论》不合适,不符合仲景本意。
在此只举例书中几条即可知。如《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是说经方、张仲景所称之伤寒,是判定伤寒的主要概念和标准。这明确了伤寒是太阳病表阳证中以“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为特点的证,它与中风一样是太阳病常见的表证,因中风证见汗出、恶风、脉浮缓,伤寒证见恶寒、无汗、脉浮紧故应区别对待。
这里须注意,伤寒二字及伤寒证在经方、汤液早已出现,因它是经方医学最早遇到、经验最多的证。仲景书中398条有97条以伤寒冠首,即超过四分之一条文以伤寒冠首。不过还要注意的是,有许多条文不以伤寒冠首也是在讲伤寒证。如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等,皆符合第3条的判定标准,都在论述伤寒。
虽然,第3条对伤寒的定义、概念,适用于全书各条文,用其理解全书有关条文皆可相融相通。不过这不能成为以《伤寒》为书名的理由,因为,中风在临床、在仲景书中与伤寒同样多见,甚至书中论述中风的条文比伤寒还多,故以《伤寒论》或《中风论》为书名,皆不合经方本意,与《汤液》内容实质不相符。因仲景书是总结、论述经方的六经辨证理论和诸多方证,伤寒只是太阳病诸多病证之一,以《伤寒》为名不能涵盖六经证及各个方证,因此仲景论广汤液时绝不会以《伤寒论》命名。
由于《伤寒论》文题不符,给人们带来很多困惑,故有人把伤寒释为“伤邪”,有人把伤寒释为广义和狭义等试图附会其说,更添迷惑。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是文题不符、理论体系的混同,因此,书名正是王叔和以《内经》释《伤寒》的真实写照,是“家乘中不系祖祢而谱牒东邻”的结果。
《伤寒论》书名始于王叔和
杨绍伊的考证认为,王叔和整理仲景遗著时,未见张仲景论广的《汤液经》原本,主要依据了《胎胪药录》、《平脉辨证》二书,经三次整理始定名为《伤寒杂病论》,对此有三点可证:
一是《伤寒论》原序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卒病论》”,而杨绍伊、钱超尘、李茂如等考证,证实此段文字是王叔和加入,最早出现的《伤寒杂病论》书名,出自王叔和之手。
二是王叔和除三撰《伤寒论》外,还撰《脉经》10卷,此书集汉前脉学之大成,也选撰了不少经方、汤液内容,选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全书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脉、二十四脉、脉法、伤寒、热病、杂病、妇儿病证的脉证治疗等。相反《汤液经》是不分伤寒、杂病的,“伤寒”、“杂病”首见于王叔和的《脉经》,这与仲景《论广汤液》分为伤寒、杂病一脉相承。
三是杨绍伊谓:“虽然叔和之学非出自仲景,然于仲景书致力颇勤”,这是王叔和为仲景书起名的主要索引。王叔和于仲景书曾撰次三次,遗论、余论亦撰次两次,并力争不混入《内经》内容,但因受《难经》“伤寒有五”的影响,故在为仲景论著标注书名时,难免把《内》、《难》的伤寒与仲景论广的伤寒等同。这样把有关“三阴三阳”及“诸可与不可”的内容集在一起,定名为《伤寒论》;把认为属杂病的内容集在一起,定名为《金匮要略》,又把两者合在一起称《伤寒杂病论》。对此,王叔和在《伤寒论》序中已标明。
总之,众多的考证说明:汉代无《伤寒论》书名,而是王叔和所起用。
经方与医经的伤寒概念不同
伤寒在经方与医经中(《内经》、《难经》)概念明显不同,《内经》、《难经》主要以病因立论,如“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则名伤寒耳。”“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由于是从病因立论,伤于寒后成热病,故《难经·五十八难》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即把热性病统称为伤寒。这显然与《伤寒论》的伤寒概念不同。
但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第3条时亦以病因作解:“经曰:凡伤于寒,则为热病,为寒气客于经中,阳经怫结而成热也。”因其是以病因注解经方第一人,对后世影响深远,由于他把《伤寒论》的伤寒解释为伤于寒,亦造成混乱。
因此,李心机指出:“尽管业内的人士都在说着《伤寒论》,但是未必都认真地读过和读懂《伤寒论》,这是因为《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
而经方的概念是人患病后,不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症状反应在表的阳热实证(其概念、定义即是《伤寒论》第3条所述,是太阳病常见的表实证),是与太阳中风表虚证相对的证。这是人体初患病、正气旺,有能力与外邪抗争,有可能驱邪出表而自愈。如不能自愈,可用药辅助驱邪出表,即发汗解表。
因此,经方伤寒的概念,是人患病后症状反应在表的表实证,无论是急性病或是慢性病,不论是传染病和内伤杂病,均是患病后症状反应在表的实证。其证的特点是正气旺盛,抗病力强,多有自愈倾向,或辅以解表药发汗可愈。其不愈传里或半表半里亦不致于死,即经方理论对疾病规律的观察。
而《伤寒论》六经实质表证轻、里证重,人之死,不会死于表证伤寒,而多死于里证。亦可知伤寒论序称:“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不是经方家言。
从上可知,伤寒二字是中医两大理论体系常见的病证名,由于理论体系的不同,其概念、定义有明显不同。即《内经》、《难经》是以病因论,多谓伤寒是伤于寒而成热病;经方的伤寒是以症状反应论,仅指在表的太阳表实证。
明于此,如能区别对待,不再混淆概念,既可读懂《伤寒论》,亦可读懂《内经》、《难经》,寒温之争自然消除。以上仅是个人读书的一点体会。当否,望同道共讨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