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园地 > 学术活动 > 活动纪要
江苏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纪要
点击次数:5142次2010-4-13
 
 
    由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临床肿瘤学杂志》编辑部联合承办的“江苏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于2010年4月2日-3日在常州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包括了来自省内外医、教、研及部队医疗单位专家学者共计200余人。
 
 
    在4月3日的大会开幕式上,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秘书长、《江苏中医药》杂志常务主编黄亚博教授;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副院长、全军肿瘤中心主任秦叔逵教授;省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兼肿瘤科主任吴昌平教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蔡明明教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全军肿瘤中心华海清教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鼓楼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刘宝瑞教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肿瘤科主任李苏宜教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卞美广教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第一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曹秀峰教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姜堰市中医院副院长钱建业教授;以及大会特邀专家——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肿瘤科李进教授上海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雄志教授等出席。开幕式由吴昌平教授主持,秦叔逵教授致开幕词,省学会黄亚博秘书长发表了重要讲话。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秘书长、《江苏中医药》杂志常务主编黄亚博教授
出席大会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
 
 
    会议共收到论文55篇,其中主题报告1篇,学术讲座1篇,临床研究22篇,基础研究19篇,病例报告7篇,中西综述5篇,论文涉及基础理论、临床研究等多个方面。大会共进行了7场专题报告,并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会议演讲引人入胜,学术论坛主题鲜明,参加代表讨论热烈,深得与会代表好评。
 
 
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肿瘤科李进教授作专题报告
 
    李进教授以“晚期大肠癌单抗治疗策略”为题,为大会作精彩的专题报告,简述了抗肿瘤药物的治疗变迁,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和分子靶向治疗主要途径。结合多个国际临床试验介绍了西妥昔及贝伐单抗一、二、三线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的进展。指出西妥昔可与化疗(建议FOLFIRI)联合治疗晚期大肠癌;检测K-RAS可判断西妥昔疗效;贝伐单抗可联合化疗用于一、二线患者;不推荐贝伐应用于多个化疗失败的病人;不推荐联合二种单抗;TKI抑制剂需要进一步探索。
 
 
 
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副院长、全军肿瘤中心主任秦叔逵教授作专题报告
 
    秦叔逵教授以“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肝细胞癌——人群选择和疗效评价”为题,为大会作精彩的专题报告。报告主要围绕分子靶向治疗肝细胞癌和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癌-患者选择和疗效评价两大方面展开,简要地介绍了肝癌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目前常规治疗手段的现状,介绍了随着对肝癌基础研究的进步和深入,人类已经初步知晓其发病机制,其形成、发展和转移与多种基因的突变、多条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以及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异常等密切相关,其中存在着多个关键性环节。这些正是进行肝癌靶向治疗的分子理论基础。秦院长结合国际上多个著名的临床研究以及中国肝癌的特点,阐明了以索拉非尼为代表的多靶点抑制剂 (TKI)在不同患者群体中应用于晚期原发性肝癌均有不同程度获益,且毒副反应耐受性良好。并且明确指出对于肝癌的治疗,我们只是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而远不是整个战争。联合治疗,个体化治疗以及毒副反应的防治将是未来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南京市鼓楼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刘宝瑞教授作专题报告
 
    刘宝瑞教授以“中药抗肿瘤研究的新思维模式”为题,为大会作精彩的专题报告。报告从八个方面依次展开:1.中药抗肿瘤治疗的现状分析;2.单体化合物抗肿瘤作用;3.有效部位抗肿瘤作用;4.单味药抗肿瘤作用;5.复方的抗肿瘤作用;6.组方的新趋势;7.临床前研究;8.临床研究。刘教授认为中药要向靶向药物看齐,要做深层次研究,中医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雄志教授作专题报告
 
    吴雄志教授以“传统药与天然药治疗恶性肿瘤研究”为题,为大会作精彩的专题报告。指出肿瘤本质上是一种遗传性细胞周期病,阳虚寒凝、痰瘀互结、毒邪内生最终导致恶性肿瘤发生。吴教授认为基于辨证施治基础上的整体调控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相对于化疗药物“杀”的作用而言,中药具有“调”的特点,“调”与“杀”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医“整体调控”的抗癌观,增加肿瘤细胞对细胞毒作用敏感性。但是中医药研究的三座大山:可重复性差;物质基础不明确;生理活性不清楚等仍然是今后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作专题报告
 
    周彩存教授以“晚期NSCLC靶向治疗进展”为题,为大会作精彩的专题报告。根据IPASS,SLCG,日本研究,等EGFR突变仍然是一线应用EGFR TKIs的指征。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维持治疗特罗凯可用于所有组织学类型。二线治疗中吉非替尼与多烯紫杉醇疗效相当,Zactima疗效与特罗凯相似,Zactima联合Doc对比单用Doc,虽然OS相同,但前者PFS有优势。单药使用紫杉醇,特罗凯疗效未被超越。周教授强调维持治疗的重要性:一线化疗与二线治疗疗效达到平台,一线化疗结束很快疾病进展,1/3-1/2病人失去了进一步治疗的机会,肿瘤疗效与负荷相关——不能放虎归山,乘胜追击,患者活着是个硬道理。
 
 
 
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副院长、全军肿瘤中心华海青教授作专题报告
 
    华海清教授以“从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崛起看中西医学理念的融合”为题,为大会作精彩的专题报告。分子靶向治疗的理念与中医的治疗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分子靶向治疗的“靶标”与中医的“病机”;分子靶向治疗的“个体化”治疗与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的“整体观念”与综合治疗,中医的“带瘤生存”与分子靶向治疗的“瘤体稳定”。分子靶向药物的兴起引起了许多肿瘤治疗理念的变化,这些理念与传统的中医治疗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我们去领会,去探讨。以人为本的综合治疗已成为肿瘤病人的基本治疗策略。无论是中医的辨证论治还是分子靶向治疗,个体化治疗是提高恶性肿瘤疗效的最根本的方法。活得更长、活得更好是治疗恶性肿瘤追求的根本目标。中医药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兼肿瘤科主任吴昌平教授作专题报告
 
    吴昌平教授以“抗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进展”为题,为大会作精彩的专题报告。他指出免疫治疗作为继手术、放疗、化疗三大传统疗法之后的最新治疗手段,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T细胞在免疫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免疫细胞的规模性体外培养,已将“免疫细胞治疗”推向临床应用,形成肿瘤免疫治疗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肿瘤的免疫治疗和基因靶向治疗。根据大量文献及临床实际应用表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具有增殖速度快、杀瘤活性高和杀瘤谱广等优点,具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瘤活性和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限制性杀瘤的优点。肿瘤免疫治疗的理想机制;诱导肿瘤细胞自身生长停滞或凋亡;激发机体产生肿瘤特异性免疫力。吴院长认为尽管肿瘤生物治疗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肿瘤抗原表达弱,肿瘤细胞的不均一性;培养细胞本身的抗肿瘤作用差;带瘤病人的免疫功能受抑,输注的细胞向肿瘤组织的聚集性弱;缺乏评价免疫疗法疗效的标准方法等难题仍亟待解决。
 
    同时,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蔡明明教授就益气养阴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毒副反应的临床观察;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金黑鹰教授就A superficial colon tumor model involving subcutaneous colon translocation and orthotopic transplantation of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xpressing human colon tumor;江阴市人民医院沈伟生主任就清燥救肺汤干预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研究;盐城市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何续逊主任就参一胶囊、塞来昔布联合化疗并维持治疗NSCLC的启示;江苏省中医院舒鹏博士就参芪健胃汤对胃癌血清VEGF-A、VEGF-C表达影响的临床研究;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科李争光博士就Barbigerone抗肿瘤作用研究等与会议代表进行了精彩的学术交流。会议最后,秦叔逵教授作了总结发言。
 
    大会期间,由省学会组织,成功举行了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经民主选举,秦叔逵当选为新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宝瑞为候任主任委员,吴昌平为第一副主任委员,委员会由69位专家组成,任期至2013年6月。
 
 
 
 
    本次学术大会的成功举办,必将有利于推进江苏省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促进肿瘤治疗与基础研究的经验交流,探索肿瘤在传统、结合、创新方面的不断进步,显示中西医结合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优势,提高整体治疗水平,拓展中医治疗领域,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我省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大会得到山东鲁南制药、成都地奥药业集团、北京默克等大力支持。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周颀 供稿)

 

 

 
版权所有 © 2013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 苏ICP备2020049628号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  
Copyright @ 2013 www.jst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1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