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汇要 > 江苏中医药信息 > 2012年
江苏中医药信息(2012年第2期)
点击次数:4763次2013-1-11

目  录

  工作动态

  ◆2012年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

  ◆2012年江苏中医药便民利民惠民八项措施

  领导讲话

  ◆抓住机遇传承创新进一步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在2012年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务实创新奋发有为推动全省中医药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2012年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医院管理

  ◆徐州市中医院扎实做好迎接三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工作

  ◆昆山市中医院发挥中医特色专家优势,带动基层医院升级达标

  ◆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点专科发展实现规模突破

  ◆淮安市中医院肛肠科正式成为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

  ◆东台市中医院开展“标准化建设年”活动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巾帼志愿服务获殊荣

  ◆姜堰市中医院推出便民新举措 实行住院患者“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

  信息快递

  ◆扬州市中医院召开科技大会奖励科技功臣

  ◆新沂市中医院简化管理流程受好评

  ◆高邮市中医院明确全年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新举措

    ◆宜兴市中医院新址正式投入使用

 

2012年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  

  2月23日,2012年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和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回顾总结2011年全省中医药工作,研究分析当前中医药改革发展的形势,部署今年的中医药工作任务。会上对我省获得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单位及获得2011年度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的项目组进行了授牌和表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李大宁副局长、省卫生厅王咏红厅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卫生厅副厅长、省中医药局局长陈亦江作工作报告。

  李大宁副局长在讲话中对江苏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予以了充分肯定,对今后江苏中医药寄予了殷切期望,并着重强调江苏要在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作用,促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加强探索,创造经验,作出示范。一是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解决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二是完善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三是要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形成优势、服务大局;四是要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造就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五是全面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神,加快中医药文化的繁荣发展,努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推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王咏红厅长在讲话中首先充分肯定了2011年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绩,并对2012年中医药工作作出部署要求。在谈到今后中医药事业发展时,王咏红厅长要求在工作中要努力把握好“三个坚持”:一是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要在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发展模式上,把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作为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期坚持,不懈努力;二是要坚持服务群众、便民惠民,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三名三进”工程,大力改善中医医院服务,大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三是要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努力营造有利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她强调,今年全省中医药系统要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统一部署,紧贴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和厅党组的中心工作,定位新目标、谋划新思路,落实新举措,实现新突破,推动中医药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作出积极贡献。

  陈亦江副厅长在会上对2011年全省中医药工作做了回顾总结,对当前中医药工作现状和面临的新形势进行了深刻解析,陈厅长提出,在工作中,一是要牢固树立“三种意识”,即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二是要着力推进“三个转变”,即在发展要求上,由“被动应付”向“主动拓展”转变、在发展方式上由“疾病治疗”向“综合防治”转变、在发展重点上,由“高原建设”向“高峰建设”转变;三是加快实现“三大提升”,即提升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地位、提升中医药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提升中医药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陈厅长还对今年中医药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作出了部署。

  会议邀请了省医改办、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各省辖市卫生局中医工作分管局长、中医处(科)长、省直中医单位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各三级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厅机关各处室主要负责人及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代表参加了会议。部分市卫生局及中医院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厅中医综合业务处)

  

  

2012年江苏中医药便民利民惠民八项措施

  一、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基本实现每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建有中医科室,保证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得性。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集中设置中医科室,建设中医特色综合诊疗区,方便患者就诊,展示中医药文化,发挥中医药特色。

  二、推进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积极参与家庭医生制度的探索和推行,力争使每个全科医生团队中有中医人员或具备中医药知识的人员。加强中医药参与慢性病防治和健康咨询工作,实施中医药主动服务,便民服务。鼓励省、市、县中医医院在乡村开展巡诊活动。

  三、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针对常见病和多发病,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让城乡居民享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四、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落实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中关于鼓励提供和利用中医中药的政策,继续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中提高中医药服务报销和补偿比例,减轻人民群众的疾病负担。

  五、创新中医诊疗服务模式。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大力推进“一体化诊疗服务”和“多学科诊疗平台”建设,推行“医生围着病人转”、“临床科室围着疾病转”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的一体化临床诊疗服务。在中医医院专科内推广建立中医综合治疗室,集中提供以非药物疗法为主的中医综合诊疗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综合治疗的优势。

  六、实施中医门诊特色温馨计划。针对中医医院“大门诊”的服务特点,大力加强中医医院门诊工作,积极落实改善医疗服务24条措施,倡导主动服务,温馨服务。开展预约诊疗服务,改善门诊诊疗环境,优化就医流程,加强门诊区域中医药文化建设,保持发挥中医传统服务优势,打造中医医疗机构服务品牌。

  七、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所有二级及以上中医医疗机构都要设立预防保健科或“治未病”中心,构建完善以中医医疗机构为主体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挖掘和整理,进一步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方法及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中医预防保健需求。

  八、启动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以满足广大群众中医药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省范围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惠民系列活动,通过建设一批门类相对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展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宣传现场活动,组织“中医药就在你身边”中医药文化科普全省大巡讲,开发一批科学规范、普及性强的中医药文化科普产品,为百姓带来最权威、最实用的中医药文化咨讯,使百姓在接受最实惠、最便捷的中医药服务同时,享受到中医药发展成果。

(厅中医综合业务处)

  

  

抓住机遇传承创新 进一步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在2012年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咏红

(2012年2月23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是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省“两会”精神、全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会议将总结交流中医药改革发展的情况和经验,认真分析当前中医药工作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开好这次会议,对于加快中医药改革发展步伐、推动中医药强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我们的工作十分关心。今天,李大宁副局长、苏钢强司长亲临会议指导工作。首先,我代表省卫生厅党组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长期给予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待会儿,李大宁副局长将作重要讲话,陈亦江副厅长将对今年的工作作具体部署,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贯彻。

  刚刚过去的2011年,全省中医药系统认真贯彻新时期卫生和中医药工作方针,紧紧围绕深化医改革大局,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集中体现在“四个突出”上:一是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突出。出台《江苏省中医医院建设标准》,推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全省有10个地区获得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数量居全国之首。二是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成效突出。有16所县级中医院入选国家县级中医医院能力建设项目,新增国家中医重点临床专科4个,新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5个。三是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效突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全省中医药系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较2010年增长30%。四是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成效突出。与新西兰、香港、澳门等地加强合作,为推动江苏中医药走向世界搭建了重要平台和窗口。这些成绩是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全省中医药系统的同志们为推进医改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付出了艰苦努力,奉献了聪明才智,作出了重要贡献。大家所做的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为“十二五”卫生和中医药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卫生厅向关心支持中医药发展的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和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省正处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必须加快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健康。经过多年努力,我省中医药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医药工作仍有不少薄弱环节,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特别是城乡基层的服务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医药领军人才不足和基层人员缺乏的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这些问题,有的是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长期存在的,有的是中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需要我们准确研判、全力化解。今年全省中医药系统要按照国家中医药局的统一部署,紧贴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和厅党组的中心工作,定位新目标,谋划新思路,落实新举措,实现新突破,推动中医药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作出积极贡献。

  一、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

  中医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技术和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确切的疗效,这是她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仍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在非典、甲流感防治等重大突发疫情应急救治中,中医药发挥了独特作用;从传统中药中筛选出的青蒿素,挽救了世界各地特别是非洲数以百万计的恶性疟疾患者的生命,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信任。江苏中医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中医药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多年的实践表明,只有始终坚持中医药的特色,并努力将特色转化为优势,才能真正激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活力。今后,要继续坚持,并不断深化。在发展战略上,要按照江苏“两个率先”的要求,牢固树立勇攀高峰、率先发展的意识,把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作为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江苏中医药在全国不仅要形成高原,更要形成高峰,努力建设与全省基本现代化相适应的江苏中医药事业。在发展方向上,要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持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发展方向,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鼓励和引导中医中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巩固发展中医药事业。在发展模式上,要积极创新和完善中医药服务模式,在群众健康问题上做到“向前”和“向后”延伸相结合。“向前”就是要坚持以“治未病”为核心的理念,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帮助人们主动把握健康,防范疾病的发生发展;“向后”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养生、康复等领域的特色优势,不断满足广大群众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阶段的中医药服务需求,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二、坚持服务群众、便民惠民

  中医药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中,三根手指一根针,中医药以其“简、便、验、廉”而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深化医改过程中,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优势,让群众更多地选择中医药服务,更好地享受中医药服务。一是要大力实施“三名三进”工程。以农村、社区中医药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中医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中医名院、名科、名医,推动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二是要大力改善中医医院服务。要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进一步改善中医门诊诊疗环境和服务流程,继续深入推进“三好一满意”活动,全面落实改善医疗服务24条措施,真正为群众提供优质方便的服务。三是要大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这是确保群众从中医药中得益受惠的根本保证。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完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着力加强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努力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名中医。要整合中医药优势资源,促进多学科融合,向具有优势的病种聚焦,力争在一些重大疾病防治方面有所突破。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的“互动”特别是“转化”,将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成指导实践的理论方法、用于临床的技术手段。要加大城乡基层中医药业务骨干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夯实农村、社区中医药服务基础,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充分论证、精心选择、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让更多群众享受到经济适用、疗效确切的中医药服务。

  三、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促进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加强社会建设、增进民生幸福的一件大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把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履行政府职能的基本要求,主动当好参谋,切实加强对中医药的领导与扶持。

  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精神,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对中医药工作的关心和重视,认真研究中医药发展的难点和特性问题,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点,尽快制定和完善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要将中医药纳入医改工作全局,加强统筹协调,层层落实责任,及时解决中医药改革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重大作用。

  要大力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展现中医药独特魅力,发挥其在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宣传积极健康生活理念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就要以传播优秀文化为目标,以继承发展为主题,以传承与创新、传授与保护、传播与交流为主线,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文化价值,凝练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实质,使当代中医药文化能够充分反映中医药文化基本元素,并体现出时代精神,使之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为群众服务的强大精神动力。

  要积极帮助中医药机构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争取在具体政策、措施和项目上对中医药发展给予更大的支持和扶持,积极跟踪推进中医药重大项目,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带动效应和基础性支撑作用。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宣传,营造有利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做好新时期中医药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省中医药工作者一定要抓住机遇,奋发有为,不断开创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新局面,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作出更大贡献!

  

务实创新奋发有为 推动全省中医药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2012年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陈亦江

(2012年2月23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和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回顾总结2011年全省中医药工作,研究分析当前中医药改革发展的形势,部署今年的中医药工作任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厅党组一直非常关心、支持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今天,李大宁副局长、王咏红厅长还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执行。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2011年全省中医药工作简要回顾

  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中医药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两个《意见》精神,按照深化医改的部署要求,抓重点,破难点,化热点,创亮点,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部分领域还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赢得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一)中医药参与深化医改取得了新进展

  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努力将中医医院建设和更多的中医药内容纳入到医改相关文件和工作部署中,中医药参与医改的工作机制更加顺畅。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室建设,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新农合制度中关于提高中医药服务报销补偿比例的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4个市辖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扩大中药饮片和中医非药物疗法的应用。协助相关部门完善基本药物使用政策,巩固和扩大实施范围。加强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着力提高县级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全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探索建立中医电子病历系统。确定15家医院28个临床科室作为首批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单位。鼓励多形式办医,全面开展医师多点执业。省、市、县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和协作指导关系进一步加强。

  (二)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又上新台阶

  联合省发展改革委和省住建厅等部门编制了《江苏省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坚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省、市、县中医医院为主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江苏省中医院总建筑面积11.75万平方米的南扩工程病房大楼正式启用。11所地市级中医院、8所县级中医院完成国家重点中医院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累计完成投资37.19亿元,总建筑面积126.06万平方米。16所县级中医院入选国家县级中医医院能力建设项目。加强32家经济薄弱地区县级中医医院设备标准化建设。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全省所有三级中医医院都设立了预防保健科或“治未病”中心。新增2个全国“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地区、4家“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继续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5家医院获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称号。

  (三)中医医疗机构内涵建设得到新加强

  深入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2011年,全省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数较2010年增长5.71 %、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数增长12.54%、中药饮片处方数增长15.19 %。扎实推进“三好一满意”活动,积极落实便民惠民举措,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下发《江苏省中医医院评审补充标准》,稳步开展县级中医医院创建三级医院试点工作。新增7所三级乙等中医医院、1所二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认真执行《江苏省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积极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新增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1家、建设单位1家。新遴选确定中医院中药房建设单位4家、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项目5个。

  (四)中医药人才培养有了新成效

  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进展顺利,62位学员顺利通过结业考核,32人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制定了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结业考核方案。43名省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经过三年的培养顺利结业。继续举办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新招学员100名。871人参加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考核,1600多人完成了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任务。继续推进“青苗培养工程”,大力提高青年医师中医临床能力和学术水平。国医大师学术经验传承研究室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新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5个、省级30个。认真抓好国家和省级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的组织管理。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39项。

  (五)中医药继承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评审确定江苏中医药科学技术奖21项。全省中医系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有了较大幅度增长。新增国家中医重点临床专科4个,1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顺利通过验收,新确定33个省级中医重点临床专科。正式启动新一轮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工作。开展中医优势病种调查,遴选出一批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重大疑难疾病方面独具疗效并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中医优势病种。设立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开放课题,大力推进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顺利通过年度考核。完成了省中医药局和康缘基金科技项目新一轮的招标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资源现状调查工作和古籍文献整理项目进展顺利。新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研究基地建设单位3家。

  (六)基层中医药工作再获新发展

  制定下发《江苏省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继续开展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新确定30家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和22家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单位,新命名10家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入推进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着力调动地方政府及全社会支持和关注基层中医药发展的积极性。新增5家省级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10家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其中苏州市、泰州市成为全国首批地级市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总结评估3个省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试点地区工作经验,研究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新增全国中医药适宜技术省级推广基地1个、县级8个。

  (七)中医药文化建设取得了新成绩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研究加快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方法与措施。各级中医医疗机构以“名医堂”、“治未病中心”、“院史馆”等形式,建立中医药文化集中展示区,加强了中医药文化宣传,弘扬了中医药核心价值观,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促进了医患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完成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项目。组织省、市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开展江苏省第一届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加强中医药新闻宣传工作,积极营造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常州市中医医院被确定为全国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教育基地。12个传统医药项目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开创了新局面

  成功承办了全国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会议。与新西兰中医药界在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职业互认等多个方面签订了合作协议。积极参与澳门江苏周中医药产业对接会。在省委省政府组织的苏港现代服务业推介会上,省中医药局与香港有关部门签署了《苏港中医药服务合作备忘录》。通过这些举措,为江苏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走向世界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今后扩大对外交流、开展国际合作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一年来,全省中医药系统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帮助的结果,更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努力工作、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卫生厅、省中医药局,向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向关心支持中医药发展的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准确把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医药发展的总体要求

  “十一五”时期,省委、省政府根据江苏中医药在全国的地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战略部署。几年来,全省中医药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二五”是我省推进“两个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加快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作用,全面转变和创新发展方式,切实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发展水平和贡献率,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实现新目标,完成新任务,必须科学研判中医药发展形势,切实转变思想,牢固树立“三种意识”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深化医改和中医药发展都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此,卫生部陈竺部长、张茅书记、王国强副部长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和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都作了系统的阐述。何权副省长、王咏红厅长在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上也有具体的分析。总体上看,现阶段是中医药发展外部环境最好的时期,有利因素和积极因素较多,但同时中医药发展又面临着许多亟待克服和解决的问题,任务艰巨。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考量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新情况、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三种意识”。

  一是机遇意识。要以敏锐的洞察力,深谋远虑,顺势而动,把潜力转化为实力,把优势转化为胜势,把机遇转化为成果。当前重点要抓住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医药发展的有利条件,用好、用活、用足政策,着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争取更多的资源;抓住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主动应对、奋发有为,全面发挥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抓住深化医改的有利时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着力解决影响中医药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抓住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的新变化,进一步转变中医药的发展方式,创新服务模式,增创新优势。

  二是责任意识。要以发展中医药事业为己任,主动担当、勇挑重担、敢为人先。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加快中医药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药卫生制度的客观需要,建设中医药强省是实现江苏“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要做到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问题不回避,遇到矛盾不躲闪,正视中医药发展中的问题。要有勇攀高峰、率先发展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承担起建设中医药强省,加快中医药发展的重任。

  三是大局意识。要以新的视角审视中医药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方向,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努力提高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参与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要认识到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信任,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医疗卫生政策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要自觉地把中医药工作放在党和国家的总体部署中去考量,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谋划,加强统筹协调,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二)实现新目标,完成新任务,必须认识现阶段中医药的新特点,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推进“三个转变”

  多年来特别是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以来,我省中医药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呈现出新的阶段特征。从中医药自身发展看,“生存性”问题基本解决,“求发展”成为中医药工作的重要目标。从人民群众需求看,“看中医”问题基本解决,“看好中医”成为主要矛盾。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我省中医药工作有了较大进步,拥有了再发展和主动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说明我省中医药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优质资源数量不足、潜力挖掘不够,名医、名师不多,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事业发展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进一步加强工作力度,在求变上下功夫、在管理上花力气,着力推进“三个转变”。

  一是在发展要求上,由“被动应付”向“主动拓展”转变。长期以来,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中医药的发展一直处于被动应对状态,常常模仿现代医学的发展模式,没能完全按照自身发展规律,走自主发展道路,出现理论与实际脱离的现象。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已到了着力调整的时机。我们应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主动求变,创新发展,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要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中医药发展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是在发展方式上,由“疾病治疗”向“综合防治”转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特别是健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一些与健康相关的健康咨询、健康体检、康复保健、老年护理、养身保健等服务,已经由潜在需求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社会需求。中医药在这方面具有传统的优势,应大有作为。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顺应民众的健康需求,既要保持原有优势,又要转型升级,在保证传统医疗服务需求的基础上,以提供连续的健康服务为切入点,更加关注疾病的“上游”和“下游”,建立中医药综合服务的新模式,开拓健康服务新领域和新市场。

  三是在发展重点上,由“高原建设”向“高峰建设”转变。进入新阶段,我省中医药整体实力较强,基础较好,但高层次领军型人才紧缺,标志性的学科、标志性的项目、标志性的成果不多,有影响的名方验方不多,开发不足,管理和服务创新不突出。这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不相适应,也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不相适应。我们必须有转变,一定要把高峰建设作为“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找准突破口,集全省之力推动,争取早日建成中医药强省。

  (三)实现新目标,完成新任务,必须不断加强中医药自身建设,增强综合发展能力,加快实现“三大提升”

  当前,中医药发展的政策环境比较好,空间也越来越大,这些都对中医药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目前中医药自身发展缓慢、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忧虑。王国强副部长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医药如果在疾病防治技术上没有新的发展,在临床疗效上没有新的提高,在维护和增进人们健康上没有新的作为,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政策制定就缺乏有力依据,事业进步就缺乏强力支撑,生存发展就面临严峻挑战。”为此,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围绕大局,突出重点,着力推进中医药的自身发展,加快实现“三大提升”。

  一是提升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地位。中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医疗卫生资源,与西医药共同构成了我国医药卫生制度的一体两翼。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中西医发展不平衡、“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中医药在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反映中医药发展规律的制度体系。要不断加强自身发展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临床疗效。要主动参与深化医改,真正发挥中医药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作用,努力推动中西医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二是提升中医药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号召。中医药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中医药的优势。一定要正确认识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意义,准确把握中医药文化发展的规律,深刻理解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内涵。要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中医药发展、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结合起来,与中医药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提高民众健康素养、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与凝聚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三是提升中医药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中医药不仅是重要的医疗保健资源,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资源和自主创新资源。中医药是一个产业链,对于拉动内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等具有独特作用。我们应结合各自职能,发挥各自优势,既要推进医、教、研一体化的进程,又要鼓励产、学、研、用的结合,充分挖掘中医药这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宝库,全面提高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

  三、全力做好2012年各项工作

  今年中医药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和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的部署,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局,以“改革、发展、特色、服务、提升”为主题,大力发扬“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着力加强基层工作,完善服务功能;着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发展能力;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服务模式,全力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力争中医药工作争先进位,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按照上述要求,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

  省“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已于去年12月份正式印发,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现已进入了最后的程序,不久将印发实施。这些规划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全省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政策依据。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全面执行。一是要根据规划确定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研究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做好任务分解,明确职责分工,狠抓执行落实。要组织编制《江苏省中医机构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集》。二是要加强与国家、省、市规划的对接,充分发挥上级规划的引领作用,注重同步发展和协调推进。三是要做好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落实项目安排,力争更多的资金投入和更好的政策支持,保证规划确定的任务和目标的完成。四是要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加强督查,绩效考核。要自觉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执行好规划,运用好规划,真正发挥规划促进和保障事业发展的作用。此外,还没有拟定规划的地区、单位,要抓紧制定,尽早出台,尽快启动。

  (二)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作用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化医改工作依然是卫生和中医药工作的首要任务。今年中医药参与深化医改要以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为重点,深入贯彻落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进一步细化、实化措施,争取在相关政策制定上有新进展,在体制、机制建立上有新创新,在具体措施落实上有新实效。一是要以县级中医医院综合改革为重点,稳步推进公立中医院改革试点。要在公立医院改革整体框架基础上,认真研究中医医院发展的特殊性,加大对公立中医医院运行机制方面的探索,鼓励开展中医药服务财政补偿试点,完善中医医院投入补偿机制和中医药价格形成机制。要扩大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大力改善医疗服务,落实便民惠民措施,探索中医药服务新模式。二是要以完善中药基本药物使用政策为重点,积极参与基本药物目录和相关政策的调整制定,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扩大中药饮片和中医非药物疗法运用。三是要以鼓励提供和利用中医药服务为重点,努力推进医保政策的落实。要对各地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中提高中医药服务报销和补偿比例的情况开展督导检查。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探索和推进符合中医药服务特点的付费方式和支付制度改革。四是要以推进中医预防保健体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中的作用。抓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医药内容的实施,认真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中医药在重点病种、重点人群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形式。五是要以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为重点,继续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保证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和可得性。

  (三)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一是要按照《江苏省中医医院建设标准》等要求,加快推进省、市、县三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认真做好国家、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作,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经济薄弱地区中医医院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缩小地区间差距。二是要继续开展江苏省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创建工作,以点带面,大力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室建设,基本实现每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建有中医科室。三是要充分发挥国家和省中医预防保健试点单位和试点地区作用,积极挖掘和整理,进一步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方法和相关产品的研发,推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继续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建设,二级及以上中医医疗机构都要设立预防保健科或“治未病”中心,构建和完善以中医医疗机构为主体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四是要启动新一轮省级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建设,积极开展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完善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机制,提高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水平。五是要鼓励支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继续开展中医“坐堂医”诊所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全方位、多功能的中医药服务。

  (四)继续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内涵建设

  一是要认真做好新一轮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工作。为巩固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成果,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建立中医医疗机构管理的长效机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于今年启动新一轮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工作。各地各单位一定要认真学习评审办法,对照评审标准,加强建设,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要通过等级创建,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全面提升中医药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要高度重视管理工作,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认真开展中医医疗质量监测,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强化监测的预警和决策功能。继续举办中医医院院长培训班,不断提高院长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中医医疗机构要根据各自发展阶段特点和要求,转变管理理念,实现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要完善规范制度,明确目标定位,确保和谐平稳发展。三是要针对中医诊疗“大门诊”的服务特点,大力加强中医医疗机构门诊工作,积极开展预约诊疗服务,认真落实改善医疗服务24条措施,进一步推进“三好一满意”和“全面改善医疗服务,推进医德医风建设”活动,研究落实便民利民举措,倡导主动服务,温馨服务。要改善门诊诊疗环境,优化服务流程,加强门诊区域中医药文化建设,让人民群众在接受健康服务的同时,享受到中医药文化熏陶,打造中医服务的特色品牌。四是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大力推进“一体化诊疗服务”和“多学科诊疗平台”建设,努力形成“医生围着病人转”、“临床科室围着疾病转”的诊疗服务新格局,为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临床诊疗路径,创建中医医疗机构诊疗和服务新模式。五是要继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认真执行中医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组织制订江苏省中医护理基本规范和操作指南,编印中医护理“三基”题库,举办全省中医护理“三基”竞赛,发挥中医护理的特色和优势。

  (五)努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一是要围绕“临床疗效”和“中医特色”两个重点,组织开展国家和省“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工作。制定重点专科管理办法,修订完善建设标准,明确重点专科建设的要求和工作重点,建立滚动淘汰机制。继续做好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遴选申报工作,积极创建全国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诊疗协作中心。二是要以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为基础,启动省级中医诊疗中心建设,遴选构建高水平的中医药发展平台,培养优秀的人才队伍,促进中医药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三是要鼓励支持中药院内制剂的开发,实施中药特色制剂提升工程。对市场潜力大、中医特色明显、治疗效果突出的院内制剂,予以重点培育发展,提高中药特色制剂质量和配制水平。继续开展中医院中药房建设项目。四是要充分发挥中医综合治疗的优势,探索二级及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在专科内建立中医综合治疗室,并围绕重点病种研究制订中医综合治疗方案,集中提供以非药物疗法为主的中医综合诊疗服务,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五是要根据区域医疗卫生发展的需要,重点关注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医疗服务需求,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儿科、急诊科、妇产科、老年病科、康复科、病理科等薄弱科室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医药的综合服务功能。六是要继续组织实施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项目,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进一步调整充实中医药应急救治和传染病防控专家队伍,加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建设,健全完善中医药应急和防治新发传染病工作机制。

  (六)着力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要联合有关部门开展省医名师的评选工作,大力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名医大家,充分调动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积极性,积极营造名医辈出的良好局面。二是要认真抓好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和农村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举办第二批省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高级研修班,着力加强高层中医药人才培养。三是要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继承,推进国医大师学术经验传承研究室和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实施好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培养专项工作,系统研究和传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技术专长。继续举办中医经典理论学习班。四是要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疗机构西医人员学习中医的要求,举办新一期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改善医疗机构人员结构。五是要认真实施中医类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青苗培养工程”,加强中医人员“三基”训练,做好中医类别医师定期考核工作。加快推进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建设,扎实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和培养工作。六是要加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迎接中期评估。

  (七)大力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水平

  一是要组织实施好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工作,深化重点病种研究,不断创新、解决临床难题。以基地建设为基础,探索建立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成果转化体系、人才支撑体系,推动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是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努力改善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条件。进一步加大集成创新的力度,加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攻关,提高对重大、疑难、传染性疾病防治的研究能力与水平,争取在重大项目、重大课题、重大奖项、重点学科、重点平台上有新进步。三是要推进省中医药局科技项目投入和管理机制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探索建立多方投入机制和协同研究的组织方式。进一步完善专家咨询体系建设,发挥专家在战略指导、领域咨询、监督评议中的作用。四是要认真做好各类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特别是重大项目的实施,保证项目研究质量和实施效果。充分发挥行业管理部门的作用,在项目筛选和组织实施上,要体现行业发展的要求。五是要积极创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和实验室,不断深化内涵发展,构建高水平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发挥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

  (八)巩固加强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

  认真组织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工程”,通过政策引导、先进带动和考核促动,整体推进基层中医药工作发展。一是要大力开展中医药特色综合诊疗区建设,鼓励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集中设置中医科室,建设中医药特色综合诊疗区,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方便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中医药服务。二是要深入开展国家和省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政府及相关部门大力扶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要进一步强化创建力度,在县、区创建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地级市的创建工作,实现中医药工作由点到块、由块到面、由面到整体的全面发展。三是要适应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深入推动中医药“三进”工作,鼓励省、市、县中医医院在乡村开展巡诊活动。积极参与家庭医生制度地探索和推行,力争使每个全科医生团队中都有中医人员或具备中医药知识的人员。要针对重点人群和重点病种,认真开展中医药防治和健康咨询,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作用。四是要建立完善大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对口帮扶协作关系,通过支援帮扶、进修培养、长期派驻、远程医疗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口帮扶力度。强化县级中医医院在农村中医药发展中的龙头作用,探索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工作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五是要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和培训基地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和推广的深度,建立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推广应用效果。

  (九)积极繁荣中医药文化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的部署,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一是要深入研讨“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观,深刻理解中医药文化内涵,发挥中医药文化在弘扬职业精神,提升中医药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形象。二是要加大全国和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中医医院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创建力度,建设一批门类相对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发挥中医药文化宣传主阵地作用。三是要开展好以“中医药就在你身边”为主题的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普及中医药知识,宣传中医药成果。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全省大巡讲,创作一批中医药科普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知识的需求。四是要增强主动宣传的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让社会各界更加了解、熟悉、支持中医药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中医药系统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中医药独特疗效的宣传、报道,营造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社会舆论和发展环境。

  (十)统筹做好其他中医药工作

  一是要继续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认真抓好与新西兰中医药合作协议的落实,拓展合作领域,发挥江苏中医药的优势,更好地推动中医走向世界。二是要积极参与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中医药电子政务系统、中医药公共信息系统、中医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和中医药科技和教育信息系统建设,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步伐,及时、准确、规范地上报中医医疗机构统计信息。三是要开展中医药政策研究,加强对影响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大、长远、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以指导中医药改革发展实践。四是要加强中医医疗广告审核和监管,打击非法行医行为,维护中医医疗服务市场秩序。五是要做好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工作,继续组织开展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的出师考核。六是要积极参与创先争优活动,巩固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统筹中医药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树立行业形象。

  同志们,今年的中医药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锐意进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务实的精神,应对挑战,狠抓落实,努力实现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新跨越,为保障人民健康、推进“两个率先”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徐州市中医院扎实做好迎接三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工作  

  2012年2月8日,徐州市中医院第三次召开三级中医医院评审工作推进会。会议由王心力院长主持,医院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发布的《三级中医医院评审细则(征求意见稿)》并将评审指标、评审细则按评审方法进行了工作量化,分解到各职能部门抓落实。

  一是加强对《三级中医医院评审细则》分等标准和核心标准的学习解读,明确42条核心标准的量化落实。

  二是广泛开展迎评宣传发动工作,通过院周会、科晨会及各主管部门召开的专题会议进行层层宣传发动,深入学习贯彻《三级中医医院评审细则》等文件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坚定信心。

  三是把迎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制定下发了《徐州市中医院迎评任务分解》,把《评审细则》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分管领导,相关部门和科室,逐周调度,做到党政工团各司其职,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实行迎评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

  四是深入开展院、科自查自评活动。职能科室、临床科室严格对照《三级中医医院评审细则》,的要求,以强化落实42条核心标准为重点,逐条逐项对照标准,认真进行自查整改,对于已经达标的部分,要求保持常态运行,尤其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制度、各级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诊疗操作规程、医德规范的落实等,要求做到常抓不懈,形成惯性运转并持续改进;应该达标而尚不完善的部分,要求认真查缺补漏,及时落实整改措施,确保达标上等;尚未达标难度较大的指标,院里将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并逐步完善提高,力争全面达标上等。

  王心力院长要求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三级中医医院评审工作。他强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和开展三级中医医院评审工作,目的就是为了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管理水平,我们要把迎接评审工作与创建优质医院和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结合起来,各部门在明确任务的同时要加强沟通,加强合作,高效优质的完成各项工作,以充分的准备迎接检查。

(李延华)

 

昆山市中医院发挥中医特色专家优势,带动基层医院升级达标  

  2012年初,昆山市中医院40余名医生先后挂职周市人民医院和市六院,在为期2年的任期内,中医院的医学专家将在医疗服务、专科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指导,推进医院二级医院创建步伐。

  在科室管理上,市中医院根据创建三级医院的成功经验,选拔副主任以上医务人员到基层医院支援担任科室主任,将先进的科室管理经验带到基层。通过完善科室管理台账,细化科室质量考核、深化临床质量持续改进、明确科室员工职责等途径进一步深化基层医院科学管理水平,提升基层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在专科建设上,市中医院以各临床专科与基层医院专科结对子的形式;在临床上形成双向转诊、疑难病历会诊;派出专家参加二家医院的院内查房、专家门诊、科内业务学习等途径起到传帮带作用。尤其是充分发挥中医简便廉验优势,弘扬中医特色,缓解百姓看病难,看专家难的现状。同时充分发挥市中医院创建国家级重点专科的经验,在专业技术上进一步提升基层医院的专科建设水平。在人才培养上,专业技术人才是提升医疗技术的关键。结合二家医院的人才现状和提升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师带徒、优先进修、重点培训等形式进行培养。针对二家医院专业技术文章较少、级别较低、科研能力弱现状,市中医院定期举行医疗专业文章写作技巧培训与科研能力辅导,弥补论文与科研教学能力薄弱环节,争取尽快达到二级医院水平。

  (杨亮  张志豪)

  

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点专科发展实现规模突破

  近期,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被确认为省中医重点临床专科。

  近年来,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实现自身特色专科的优势化、特色化发展,以中西医结合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展现代医学新技术与中传统中医药有机结合,为许多常见病、多发病提供了良好的诊疗效果,诸如神经内科开展内服中药与外用生物电反馈、电刺激,脑超声治疗、三氧治疗等技术综合治疗脑中风,眩晕、失眠、焦虑、抑郁等神经症,内分泌科特色开展冰黄药凝胶治疗糖尿病足、中药药膜加臭氧治疗糖尿病皮肤损坏、中药足浴疗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足、穴位刺激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叶降糖茶治疗2型糖尿病、益肾健骨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等。医院将再接再厉,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院办 肖近)

  

淮安市中医院肛肠科正式成为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

  日前,江苏省中医药局正式发文,确认淮安市中医院肛肠科成为淮安市首个中医临床重点专科,使淮安市省级中医重点专科有了零的突破。

  淮安市中医院肛肠科技术力量雄厚,由4名高级职称的临床医生以及肛肠专业硕士研究生等10多名学科带头人和医疗技术骨干组成了合理的人才队伍,科主任王斌是2010年度中国淮医医德医风年度人物唯一当选者。科室与上海长海医院肛肠科,南京市中医院国家肛肠诊疗中心等高层次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联系,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不仅服务淮安的人民群众,还不断扩大向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自专科创建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目前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科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不仅有手术治疗,同时还具有中医药显著特色的中药口服、熏蒸、换药、针灸等治疗方法,自行研制的“肛门安洗剂”等中药膏、粉、汤剂具有止血、消炎、镇痛、消肿的功效,能保持术后创面新鲜洁净,促进伤口愈合,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术后痛苦。科室开设两个病区,拥有病床100多张。目前,省级科研课题“基于PCR-DGGE方法探讨益脾止泻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微生态调节”项目正在进行之中。

(申琳琳)

  

东台市中医院开展“标准化建设年”活动

  为落实医院管理年和平安医院的建设要求,不断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持续提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东台市中医院将2012年确定为本院的“标准化建设年”,主题是:遵照规律、遵守规则、遵循规范、遵行路径。

  一、加强全员标准规范教育,提高全院依法执业能力

  重点围绕卫生法律、医疗法规、部门规章、诊疗规范,深入开展全员教育培训。1、邀请三级医院医务管理、医患沟通处置专家和省、市级医疗技术鉴定委员会专家成员来院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医疗风险防范培训讲座;2、安排卫技人员参加上级卫生主管部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培训,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国家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警讯专业病历分析;3、开展医疗核心制度、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开展四十五周岁以下卫技人员急救规范知识培训、竞赛;分专业、序贯性开展病历书写质量评比、诊疗规范技能竞赛和处方、医嘱点评。

  二、实施信息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医院建设内涵

  按照“精准细严”的精细化管理要求,积极应用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数据化、流程化的手段,采用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方式,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医院建设内涵。1、加快全院信息化建设进程,完善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系统,引进办公自动化系统(0A),提高行政职能科室实时管理能力,提升及时管理效能;2、依据卫生部《电子病历基本规范》、江苏省《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细则》、江苏省《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评价标准与细则(施行)》等卫生管理规范,制定并下发《东台市中医院电子病历行为规范》,并加大行为规范考核力度;3、重点围绕依法执业、医疗核心制度、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县医院版临床路径、中医药特色优势保持与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治疗与中医参与治疗率、中药临床应用率)、重点传染病的发现报告、院内感染控制、医院投诉管理、医疗质量缺陷追究等,调整并修订《东台市中医院医疗质量考核细则》。

  三、努力发挥院科管理职能,强化诊疗服务行为监管

  细化院、科、组管理职能,继续健全流程监管机制,将科室的考评结果与科主任、护士长、科室副主任(含二级科主任)的个人考核挂钩,将平时检查的考评结果与个人评先评优、职称晋升、医德考评、医师定期考核挂钩;对因违反医疗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诊疗规范导致医疗技术、责任事故的考核实施一票否决。1、门诊部负责门诊病历处方的常态化考核评估,每季度必须将病历处方考核结果报医务科。影像科、功能科、检验科、病理科要定期开展室内质控、科内会诊与集中读片,并将考核结果上报;2、各科室负责人要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医疗质量管理上,重点是十四项核心制度的执行、中医药特色的保持与发挥、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等等;3、确保绿色急救通道畅通,明确在遇有重大会诊与抢救时,卫技人员必须无条件服从医院调遣,不得延误与推脱,违者按有关规定从严处理;4、加强督查与考核,各职能科室应定期与不定期开展医疗护理质量的检查与督查,深入开展病历处方与医嘱点评,及时摸排查处,并全院通报。

  近年来,东台市中医院紧扣中医医院管理年和等级医院的建设标准,每年一个发展主题,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均得到稳步提升。

  (梅春林)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巾帼志愿服务获殊荣

  为总结经验,表彰先进,进一步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示范作用,南京市妇联、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决定,授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阳光天使志愿服务队等50个单位为2011年度“南京市优秀巾帼志愿服务队伍”荣誉称号(宁妇发[2011]51号),该院也成为市属医院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医院。这也是该院团委暨去年荣获2010年度南京市共青团新闻宣传策划单项奖(南京市卫生系统唯一一家)之后取得的又一成绩。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阳光天使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09年5月12日,主要成员分别来自医院各科室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巾帼示范岗、党员示范岗的青年女医生和女护士。该志愿服务队还于2010年5月份成立了南京市首个地铁志愿者医疗服务队。自阳光天使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该院团委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服务规范及表彰奖励办法,并紧紧围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服务百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主动服务患者,变“寻医问药”为“巡诊送药”;二、走进基层社区,关爱弱势群体和基层百姓健康;三、创新地铁志愿服务模式,让志愿服务更快捷更深入。该志愿服务队的先进事迹被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中国中医药报》、《江苏法制报》、《南京晨报》等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杨璞  侯晓云)

  

姜堰市中医院推出便民新举措 实行住院患者“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 

  为积极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努力争创“三好一满意”医院和“优质医院”,进一步方便病人就医,为患者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市中医院决定从2012年1月开始对医保、新农合病人等住院患者实行“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不断改善服务模式,改变以往“先交钱,后治病”和“没钱不给治病”的旧服务模式,实行“先看病,后付费”的服务模式,为更多的病人开通生命“绿色通道”,确保病人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并尽最大努力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切实维护群众的身体健康。

(姜堰市中医院)

  

扬州市中医院召开科技大会奖励科技功臣  

  2月18日下午,扬州市中医院科技工作大会隆重召开,大会总结了医院科研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全面部署了新一年度科研工作,医院划拨6万余元奖励资金,对2011年以来科研立项、获奖成果、学术论文、新技术引进、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等项目给予奖励,激励科技领军人才积极投身医学科研和技术创新,为医学进步和大众健康再立新功。医院院领导、中层干部、护士长及科技骨干等10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

  据悉,该院自“十一五”以来,就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的开发和利用,先后共投入500多万元用于鼓励、协助各学科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发表专业论文。“十一五”以来,全院共在国家级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40余篇,省市级期刊发表论文240余篇;取得省级以上专利2项;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取得省市级科研项目15项;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1项;市卫生局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2项;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院内新技术新项目94项;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5篇;1人获得市卫生科技管理先进工作者,2人获得市卫生科技先进工作者;获得市卫生局卫生科技工作先进单位表彰。该院皮肤科研制的“消银合剂”、“平痤合剂”等经验配方已将成果转化,投入临床使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会议结束时,该院院长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目前医院正处在发展机遇期和转型关键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医院要落实好“十二五”目标和任务,必须调整战略思维,转变发展思路,坚持科技创新,下大力气推动医向科学方向发展”。他还从四个方面要求全院职工:一是要有强烈的自主创新的科研意识。自主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同样医院也是如此,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医院的发展,就不能在同行中赢得较高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得不到广大患者的认同;二是要有自我奉献的精神。科研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也是一项高级的系统工程,任何科研成果的取得,都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三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生命科学的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玩不得半点虚假。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抱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严谨的工作作风,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医院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宗旨,按部就班地开展科学研究,千万不能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更不能弄虚作假;四是要有锲而不舍,团结协作的精神。医院“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是一个较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只依靠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人,需要在医院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下,各部门、学科精诚团结,密切配合。因为它不是一个短期行为,所以需要我们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扬州市中医院  汤红芳)

  

新沂市中医院简化管理流程受好评 

  医院就医流程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综合流程,它们是高度协调的有机统一体,新沂市中医院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站在病人的角度,多措并举简化管理流程。一是提高工作效率:以病人就诊环节为轴线,实现门诊检查单和病历电子化。二是缩短就诊流程:减少中间环节,以信息技术管理平台为载体,缩短看病路径,减少病人往返等。三是简化预约程序:实行医生电话、网上预约,使病人就诊更具预见性和可控性,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等候时间。四是合理分流病人:根据发病规律和就诊人流时空分布的特点,实行弹性化管理。

  通过简化管理流程,统筹兼顾、科学规划,使全院布局更加合理,环境设施更加完善,服务流程更加简化,服务过程从烦琐、缓慢、生硬转变为方便、快捷、舒适,以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方便于广大患者,受到来院病人一致好评。

(新沂市中医院)

  

高邮市中医院明确全年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新举措

  近日,高邮市中医院下发全年工作目标计划,进一步明确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新举措,重点要求在深化医改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作用,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中医药服务需求。

  一是加强中医人才培养和引进。继续实施“中医青苗培养工程”,重点抓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和继承;选派青年业务骨干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提高和传承中医理论和技能;强化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全年计划引进研究生6名,本科生20名。二是着力提高中药饮片使用率。完善中药饮片使用率考核办法,制定院内制剂使用率奖惩措施,实行一票否决,全年中药饮片使用率提高二个百分点。三是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在人、财、物给予重点扶持,重点实施肿瘤科申报省重点专科各项准备工作;做好针灸推拿康复科、肛肠科申报市级重点专科的前期申报工作。四是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制定和实施常见病及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对四个单病种进行限价,优化诊疗流程,预防过度检查,过度治疗,有效降低病人医疗费用。五是开展中医特色服务。继续开展“冬病夏治”、“膏方滋补”服务月活动;扩大在所有病区开展中医特色护理工作。六是加强中医药科普文化宣传。密切与新闻媒体合作,继续办好报纸《健康之友》和电视《中医与健康》栏目,开展中医药“三进”活动,组织中医专家深入社区、乡镇、家庭普及中医药文化,举办知识讲座和义诊,让广大群众更多地了解中医药。

(陈进)

  

宜兴市中医院新址正式投入使用

  2月18日,宜兴市中医院新址正式投入使用。该院原址地处市中心,占地仅7亩,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为了适应区域医疗卫生发展的需求,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08年,宜兴市政府决定对该院实施异地迁建工程。经过三年多的建设,一座占地66亩,总建筑面积达7.2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的现代化中医院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新院址位于该市城东新区,院区内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包含行政楼、综合楼、后勤楼3幢主体建筑,设停车位400余个。综合楼高17层,设有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门诊、急诊、住院部和体检中心,拥有高标准层流手术室12间。床位设置830张,首期开放600余张,设有14个病区和27个专科。病区环境舒适温馨,中央空调、中心供氧、中心吸引、病床呼叫系统、智能化物流传输、监控报警系统、数字电视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患者,医院新增了64排螺旋CT、核磁共振、双板DR、高压氧舱等大型诊疗设备。随着诊疗环境的改善及综合实力的增强,该院医务人员将秉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竭诚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宜兴市中医院  潘静)

 
版权所有 © 2013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 苏ICP备2020049628号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  
Copyright @ 2013 www.jst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1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