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汇要 > 江苏中医药信息 > 2011年
《江苏中医药信息》2011年第1期
点击次数:4478次2013-1-11

目录
工作动态
   ◆陈竺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 强调把扶持政策贯彻到“十二五”卫生规划
   ◆王国强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重点做好十方面工作
   ◆2011年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
领导讲话
   ◆郭兴华厅长在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陈亦江副厅长、局长在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信息快递
   ◆江苏省中医院弘扬中医特色 传承名老中医经验
   ◆既彰显中医特色 又吸收现代医学成果
      ——常州市中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启用
   ◆泰兴市中医院举行整体搬迁新区建设工程奠基仪式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自然医学与中医学有机结合获好评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举办冬季养生保健与冬季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公益讲座
   ◆江阴市省级中医人才培养项目年度考核工作顺利完成
陈竺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扶持政策贯彻到“十二五”卫生规划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更好地贯彻落实中西医并重方针,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行动上,推动建立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领导机制和中医药工作协调机制,将《若干意见》细化和实化并抓好落实。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研究编制“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各项卫生规划时,要制定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要求和政策措施,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1月14日下午,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11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更好地贯彻落实中西医并重方针,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把扶持和促进政策进一步细化和实化,列入“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各项卫生规划,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陈竺指出,“十一五”时期,在国家中医药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医药参与深化医改,发挥了独特作用,中医药在中国特色卫生发展道路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陈竺指出,李克强同志对会议的召开很重视,并作了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过去中医药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对新一年中医药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对批示精神要认真领会,切实贯彻落实。
  陈竺要求,一是紧紧围绕深化医改,落实好《若干意见》。深化医改,要立足于我国既有西医药又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国情,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共同担负起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重要使命。《若干意见》系统提出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主要任务,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更具体明确的要求和政策措施。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更好地贯彻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实在在,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行动上,推动建立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领导机制和中医药工作协调机制。中医药系统也要按照李克强的批示精神,参与医改,发挥中医药作用,各地卫生和中医药部门要将《若干意见》中的相关政策要求结合实际,细化和实化并抓好落实。
  二是突出中医药特色,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点和任务,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系统要在全面总结“十一五”规划时期经验的基础上,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全面落实《若干意见》,根据实际确定“十二五”时期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结合中医药特点,提出一批可评估、可测量的目标、指标体系,确立一批重大项目和行动计划。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研究编制“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各项卫生规划时,制定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要求、政策措施,要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作用,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三是重视继承与创新两方面作用,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要完善中医药科技机制,建立中医药继承创新体系,在坚持中医药学原创思维的前提下,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运用中医药的传统研究方法。通过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力争在中医药学科学内涵的诠释、中医药理论和中医药技术创新及提高中医优势病种研究水平和临床疗效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建立起适合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方法学和标准规范体系,发挥科技对中医药临床和产业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四是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要将中医药人才培养纳入卫生人才培养规划,重视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培养,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改进中医药院校教育,强化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注重临床实践和中医药文化素养的训练;重视毕业后教育机制和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切实加强师承教育,将国医大师等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经验、技能等传承下来。(任壮)
王国强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重点做好十方面工作 
  在1月13日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从十个方面就今年中医药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他指出,今年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关键之年。做好2011年中医药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深化医改,推进《若干意见》全面贯彻落实
  一、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中,以完善中药基本药物使用政策为重点,加强对中药基本药物的宣传,巩固和扩大实施范围,加强配备和使用管理;做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其他医疗卫生机构部分)》中药品种遴选;开展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和价格、生产供应保障、配备使用管理等专题研究。
  二、在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中,以建立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体制机制为重点,开展中医药服务财政补偿试点;推进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探索按病种收费等中医药服务收费方式改革。
  三、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重点抓好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中提高使用中医药有关费用补偿比例、城镇医保中提高中医药服务项目报销比例政策的落实。
  四、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方面,重点抓好中医药服务内容的落实,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中的中医药服务考核,推进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综合配套试点工作。
  五、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开展中医医疗资源配置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建设规划研究,抓好县级公立中医医院改造建设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中药房建设。
  提高城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一、加强对农村、社区中医药工作的指导和管理,组织开展农村、社区中医药工作评价,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建设试点,开展县(市)卫生局局长中医药工作培训。
  二、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抓好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师资培训,实施分层分类推广,强化工作督导和效果评估,探索鼓励运用适宜技术的激励机制,提高推广应用效果。
  三、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抓好乡村医生中医专业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
  四、抓好重点专科(病)与农村特色专科建设,开展中医优势病种临床协作中心建设,制定并推广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
  五、强化中医医院管理,深入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修订中医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评审标准,完善评价、监测、预警和警示制度;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继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六、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重点促进中医药科室规范化建设,落实中医药服务基本要求。
  七、重视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总结提高、推广利用,制定完善掌握民间医药技能人员发挥作用的相关政策措施。
  提高中医药科研能力
  一、推进中医药传承研究。做好第三批400本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建立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适时开展古籍普查登记;继续加强名老中医研究型传承,提炼并推广成果;继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抓紧做好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完成一批重要文献的校勘、注释和出版,筛选并推广民族医药适宜技术。
  二、加强中医药临床科研体系建设。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强科技能力和平台建设,建立开放协作机制。完善传染病、慢病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科研体系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促进临床科研紧密结合;深化重点研究室内涵建设,在具有优势资源和特色技术的重点单位特别是中药企业建设一批重点研究室。
  三、促进成果转化和推广。发挥技术转移机构作用,总结推广在重大疑难疾病、常见病及针灸、中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继续会同发改委实施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促进中药产业提高技术水平。
  四、推进中药资源普查,完善实施方案并开展试点,加强中药种质资源库建设。
  五、做好重大研究项目规划与论证,积极争取“十二五”科技支撑,开展面向社区基层的集成性研究;继续组织实施973中医专题,着力研究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启动行业专项,深化防治慢病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
  六、完善科技组织管理模式和机制,强化科研质量管理,建设科技信息服务、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等公共平台,建立健全专家咨询体系。
  提升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
  一、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师承教育,重点抓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学科带头人培养、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
  二、推进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和规范化培训,抓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
  三、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制定实施《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中长期规划》,抓好新一轮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实施,推动重点学科共享管理平台建设。
  四、促进中医药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制定中等中医药院校和中医药高职高专转型、开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规范中医药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做好职业技能鉴定。
  五、强化中医药继续教育,发挥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城市社区和农村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作用,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和覆盖率。
  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和应急救治能力
  一、在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参与卫生应急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体系建设,建立一支中医药基本功扎实、临床实践经验丰富、掌握传染病防控和应急救治知识和技能的中医药专业技术队伍。
  二、抓好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建设,提高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控和应急救治能力。
  三、完善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治技术方案,做好传染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中医药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临床科研体系建设,健全中医药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治应急网络和科研响应机制。
  四、继续做好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抓好扩大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规模的任务落实。
  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全面总结“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情况,做好服务效果评价,扎实推进工程的实施。
  一、以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为立足点,扩大试点范围,重点推进区域性试点工作。
  二、以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体系为着眼点,进一步加强服务技术方法及相关产品研究开发,形成服务项目,建立服务规范,探索实施慢性病“治未病”菜单式服务。
  三、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着力点,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的管理制度,探索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有机结合的途径与措施,研究服务项目设立、收费标准、医保政策等鼓励措施。
  四、加强宣传和知识普及,促进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医“治未病”理念和中医预防保健知识。
  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
  一、进一步打造“中医中药中国行”这一品牌,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推进中医药服务深入基层、惠及千家万户。
  二、加强中医药知识及文化传播网络建设,抓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组织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巡讲,推动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的开发。
  三、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做好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工作。
  四、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发布中医药行业重大新闻。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做好正面引导,扩大社会影响。
  五、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
  推进中医药规范化建设
  一、加快推进《中医药法》立法进程,深化立法中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研究,积极配合卫生部做好草拟稿修改完善,争取尽快经卫生部审议后报国务院。
  二、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编制实施“十二五”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研究确定中医药标准体系框架,加强对中华中医药学会等相关团体组织研究制定标准的组织指导,完善中医药标准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试点)建设,完善支撑体系。
  三、加快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组织制定并实施信息化发展规划。参与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标准规范制订,加大信息技术培训与推广,推进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的共享。
  四、进一步加强监督工作,以规范中医医疗服务市场为重点,完善监督机制,改进监督方法,提高监督水平。
  推进高层次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
  一、开展中医药国际发展战略研究,明确新时期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二、充分认识标准化在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中的战略地位,夯实推进中医药标准国际化进程的基础,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的合作,积极参与WHO国际疾病分类传统医学部分的制定,积极支持ISO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
  三、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争取中医古籍列入世界记忆遗产代表作名录;落实“南宁宣言”,推进中国-东盟传统医学合作;加强与欧盟协调,推动中医药进入欧盟市场。
  四、加强双边合作,落实政府间协议,深化与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合作。同时,加强和指导民间交流与合作。
  五、推进中医药科研国际合作,围绕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和中药标准建设,在新技术引进、方法学研究、中药标准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六、继续开展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探索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形式和方法。在贸易谈判中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
  七、加强中医药对外合作基地和外向型专家队伍建设。
  八、深化与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落实内地与港澳中医药合作协议,推动港澳地区中医药服务发展;落实海峡两岸合作协议,促进实质性合作。
  深入扎实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加强党建、创先争优,是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治动力和组织保障。要紧紧围绕深化医改和全面贯彻落实《若干意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一、要继续深入学习、提高认识,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党组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上来,为深入持续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要结合医改任务和《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开展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等活动,激发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履职尽责,把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中医药工作干得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三、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医药系统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营造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和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四、要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三项建设”,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的能力,确保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任壮)
  
2011年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
  1月21日,2011年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和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0年及“十一五”期间全省中医药工作情况,正确把握中医药改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明确“十二五”中医药发展目标和要求,部署2011年中医药重点工作。会上对江苏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和江苏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进行了表彰。省卫生厅厅长郭兴华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卫生厅副厅长、省中医药局局长陈亦江作工作报告。
  郭兴华厅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十一五”时期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深刻分析了新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做好2011年中医药工作作出明确部署,要求在工作中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中西医并重,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政府主导。郭厅长强调,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全省中医药系统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中医药事业发展新时期新阶段的特征,今后一个时期,要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增强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务实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再创中医药工作新局面,促进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陈亦江副厅长在会上对一年来的中医药工作做了回顾,并总结了“十一五”时期我省中医药改革发展的经验。他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我省中医药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经过五年的建设,全省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继承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中医药文化更加繁荣。五年中,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通过实践和探索,不仅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而且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一是始终坚持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二是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三是始终坚持正确的中医药发展方向,四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五是始终坚持创业、创新精神。
  陈厅长强调,“十二五”是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总的目标就是要深入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战略,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中医药临床基地、中医药科研教育基地和中药生产研发基地,中医药整体实力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围绕这一目标,具体工作中要着力把握三个方面:一是要坚持争先创优,推进“高峰”战略;二是要坚持改革创新,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三是要坚持求真务实,力求解决实际问题。
  会议重点部署了2011年中医药工作,今年中医药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医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心,按照“三个必须”和“三个坚持”的要求,解放思想,加强改革,统筹协调,科学谋划,着力推动中医药服体系建设、特色优势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和中医药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水平,在新的起点上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步伐,为“十二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陈厅长指出,按照上述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落实政策措施,确保中医药参与医改工作取得实效;二是以健全完善中医药服务功能为着力点,进一步推进服务体系建设;三是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要求,加强中医医疗机构规划与管理;四是以专科专病建设和优势病种研究为突破口,着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五是以建设符合中医药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为目标,大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六是以强化中医药继承创新体系建设为基础,切实加强中医药科研工作;七是以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为重点,推动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开展;八是以加强中医药科普和新闻宣传为抓手,着力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
  各省辖市卫生局中医工作分管局长、中医处(科)长,在宁省直中医单位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各省辖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厅机关各处室负责人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
  部分市卫生局、中医院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厅中医综合业务处)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自然医学与中医学有机结合获好评
  1月24日下午,世界自然医学会联合总会、南京自然医学会领导及专家一行六人,在总会主席马永华教授、学会常熹秘书长带领下率团造访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刘万里院长、张明副院长携院办、党办、宣传、中医科等相关人员,与客人亲切交谈,共商合作发展大计。
  代表团一行对于该院的各项软硬件实力,特别是中医养生特色保健诊疗模式,表示了由衷的赞叹。双方一致认为,随着世界自然医学的发展和普及,自然医学作为一种无创伤、无毒副作用的防病治病健身体系,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目前,已被人类应用的自然疗法多达300余种,其中既有被现代医学验证并为现代医学接纳的医疗技术,也有在民间流行并行之有效的医疗手段。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倡导发展自然医学。美好的愿景呼唤着彼此团结协作,共创光辉灿烂的未来。
  访问期间,代表团还与南京自然医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就相关合作事宜进行了初步研究与磋商。代表团一行还饶有兴趣地参观了该院中医养生保健诊疗中心——钟山馆和儿童养生保健特色治疗室,对该院重视和运用中医及自然疗法为患者创造简验效廉的诊疗环境给予了高度赞赏!
  (杨璞)
在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郭兴华
(2011年1月21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1年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2011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和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的要求,总结交流“十一五”中医药工作情况,科学谋划“十二五”中医药发展,研究部署2011年中医药工作任务。会上,陈亦江同志将对有关工作进行具体部署。这里,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十一五”我省中医药发展的成绩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中医药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五年。五年来,全省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团结奉献,开拓进取,全力以赴,中医药事业发展实现新突破,中医药强省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幅提高。5年中,全省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中医机构床位数增长32.95%,卫技人员增长30.8%,固定资产增加38.81亿元,新增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2010年,全省县及县以上中医医疗机构门急诊2581.01万人次,较2005年增长65.24%;出院75.92万人次,较2005年增长74.95%;业务收入100.48亿元,较2005年增长1.36倍。二是中医药特色优势显著提升。5年中,新增全国重点中医临床专科建设单位19个。已建成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地级)1个、先进县(市)17个,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6个。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初显成效,有全国“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6个、省级32个。三是中医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5年中,全省中医单位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58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6项,申请发明专利163项,发表SCI论文136篇,建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1个、重点学科18个。四是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加大。5年中,培养乡村医生中医中专学历教育人员2080人,西学中人员500多人。有3人获得国医大师称号、16人获得“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21名国家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62名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30名省中医药领军人才正在按计划培养。现有省名中医432人。五是中医药文化建设积极推进。5年中,新增全国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6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6个。成功举办了“中医中药中国行”江苏站活动,深入推进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大力加强中医药宣传工作,中医药影响不断扩大,中医药文化建设开创了崭新局面。
  五年来,全省中医药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事关中医药长远发展问题的研究,召开了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战略目标。应该说,过去的五年,是我省中医药系统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新理念的五年;是解放思想,明确发展新思路、提出新举措的五年;是勇于实践,探索创立中医药工作新方法的五年;是奋发有为、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全面发展新格局的五年。五年来,全省中医药系统经受住了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突发事件的考验,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不畏艰险、反应迅速,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五年来,全省中医药工作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维护人民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实践证明,我省中医药队伍是一支大医精诚、服务人民的队伍,是一支作风过硬、具有较强战斗力的队伍,是一支值得尊敬和信赖的队伍。在此,我代表省卫生厅向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向长期奋斗在工作一线的全体中医药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深刻认识新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省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率先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站在了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中医药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政策保障和理论基础更加坚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民生理念的增强,为中医药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支撑。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喜爱、需要中医,这种拥护和依赖为中医药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给中医药事业发展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中医药发展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宽裕,空间越来越广阔。同时应当看到,近年来我省中医药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城乡居民中医药服务需求还有差距。一些长期以来制约中医药科学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尚未消除,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不够,服务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中医药传承、发展、创新不足,需要大力气进一步推进;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中医药行业统筹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研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全省中医药系统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中医药事业发展新时期新阶段的特征。今后一个时期,要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增强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务实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再创中医药工作新局面,促进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工作中要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改进服务的方式方法,尊重和实现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获得权,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不断提升服务的可及性,保证人人享有包括中医药服务在内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医疗卫生资源,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注重“治未病”的保健养生理念,强调“大医精诚”的人文精神,在实现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中大有可为。要充分发挥中医、西医作为医药卫生事业“一体两翼”的作用,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位置,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使中医药为提高人民健康素质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要从整体观和系统论出发,把中医药的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和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加以整体推进。将中医药服务对象扩大到包括病人、亚健康人、健康人在内的所有人,从单一的医疗服务模式转变为融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为一体的多元化服务模式。要坚持城乡、区域中医药的协调发展,抓住当前最薄弱、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农村、社区中医药服务等关键环节,加快发展步伐。
  四是坚持政府主导。进一步强化政府在中医药政策、规划、监管等方面的责任,建立健全中医药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协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中医药的投入力度,增加中医药服务供给,同时注重引导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入社会资金发展中医药服务,“国进民也进”,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三、认真做好2011年中医药工作
  今年是实施近期医改重点工作的最后一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中医药工作意义重大。
  (一)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中医药服务功能。要按照“巩固、充实、提高”的原则,把省、市级中医医院建设成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医疗技术水平较高、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要大力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尽快实现全省所有县级中医医院达到规定建设标准。加强基层机构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配备中医药设施和中医药人员,使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服务量逐步提高。加强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发挥特色优势,完善建设发展机制。要深入推动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健全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支持发展中医专科医院、门诊部和诊所,鼓励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大力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二)推进“三名”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中医药服务能力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的保障,是中医药继承发展的生命力,必须作为一项根本任务长抓不懈。要以“名院、名科、名医”建设为抓手,不断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提高全省中医药影响力,建立中医药发展高地。着力建设一批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中医“名院”、建设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中医“名科”、造就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医“名医”,实现以中医“名院”建设带动全省医院基本建设、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以中医“名科”建设带动中医专科的建设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常见病、多发病方面的特色优势;以“名医”培养带动中医药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推进继承创新,强化特色优势建设。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中医为主的中医医院办院方向,大力加强中医医疗机构的内涵建设,建立完善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重点的考评机制。加强中医药学术继承,认真学习研究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学术本质和特色优势,挖掘整理中医药的诊疗技术和方法,积极开展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筛选。加强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民间单方验方研究整理。推进中医药自主创新,针对重大疾病防治和现代医学少有办法的领域,加强研究探索和原始创新,形成新的特色优势。切实加强中医药理论研究和临床技术创新,争取在证候、病因病机、药性理论等方面有所进展。健全中医药研究平台,加大重点研究室和三级实验室建设力度,不断完善现代中医药研发体系,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打造中医药新的价值链。
  (四)抓好中医药文化建设,传承弘扬国粹。我省是中医药大省,悠久的中医药发展史积淀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要注重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使中医药强省的内涵更加丰富。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加强具有地方特色诊疗技术和名医、名科的保护与培育,设立中医博物馆、名医馆,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深入开展中医药科学宣传和普及工作,扎实做好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扩大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传播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医药技术。全面加强中医药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大力培育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努力营造体现中医药文化理念的人文环境,使中医药服务机构真正成为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基地。
  (五)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和谐协调的中医药发展环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一定要强化责任意识,主动当好政府的参谋,切实加强对中医药的领导与扶持。要将中医药纳入医改工作全局,统筹考虑,通盘安排,做到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进一步健全中医药参与医改的工作机制,确保中医药全面参与改革工作。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对中医药工作的关心和重视,认真研究中医药发展的难点和特性问题,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点,尽快制定和完善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要加强中医药行业管理,省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要强化中医管理职能,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有专职中医管理人员。
  同志们,我省中医药事业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把握方向,锐意进取、大胆创新,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加快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推进“两个率先”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举办冬季养生保健与冬季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公益讲座
  冬季是严寒的季节,昼短夜长,阳光倾斜,中医认为:冬三月属水,应于肾,主封藏。由于寒临大地,万物收藏,寒为阴邪,易伤肾阳。立冬过后,正是冬令进补的好时机,
  1月12日下午,江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栏目组首次来到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健康零距离社区行”活动,本次公益讲座由该院副院长、国家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呼吸科主任中医师朱佳主讲,主题为冬季养生保健与冬季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吸引了很多远道而来的市民。朱院长从冬天的起居、锻炼、饮食以及进补等方面介绍了冬季养生保健,并讲解了有关冬季常见呼吸道疾病,如感冒、肺炎、慢支、慢阻肺等的表现、分型、治疗与预防。现场听众认真笔记,讲座结束后与专家热切交流,大家都表示十分欢迎这样的中医药科普讲座,该院也将有更多的专家参与到此类公益活动中,为广大市民和患者提供健康服务。
  
抢抓机遇求真务实 努力实现我省中医药事业新发展
——在2011年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陈亦江
(2011年1月21日)   
同志们:
  2011年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和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去年及过去五年全省中医药工作情况,正确把握中医药改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明确“十二五”中医药发展目标和要求,部署今年中医药重点工作。厅党组十分重视中医药工作,将中医药工作列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今年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天,郭兴华厅长还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对郭厅长的讲话,大家要深刻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2010年中医药工作的简要回顾
  2010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之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中医药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围绕中心,抢抓机遇,全力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全年任务,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中医药参与深化医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协助相关部门起草医改相关配套文件,努力在医改的配套政策中体现更多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政策措施。建立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的中医药参与医改的工作机制。各地将深化医改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紧密结合,在深化医改中积极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南京市以创建国家和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为抓手,加强城市社区中医药工作;无锡市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放宽中医医疗机构的准入审批,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苏州市成立市中医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中医发展专项资金;连云港市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盐城市下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挥作用的意见》;镇江市将中医医院纳入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探索公立中医医院改革发展途径;扬州、泰州等市积极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徐州、常州、南通、淮安等市大幅提高中医药在新农合中的报销比例。各级中医医疗机构认真开展对口支援活动,加强管理,强化服务,稳步推进临床路径和电子病历等试点工作。徐州市中医院、连云港市中医院还积极探索医疗集团化发展模式,不断强化自身发展能力。
  (二)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省中医院南扩工程和门急诊楼改扩建工程已进入外装阶段,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门急诊医技综合楼已完成室内装饰工作,省第二中医院病房综合楼已顺利投入使用。4家地市级中医院、1家县级中医院完成国家重点中医院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制定《经济薄弱地区县级中医院设备标准化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县级中医院设备标准化建设。第三轮薄弱中医院帮扶计划进展顺利。继续推动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有6家医院获得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称号。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不断推进,各地积极探索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的有效形式。南京、无锡、徐州、苏州、常州、泰州等地举办了“膏方节”,向广大群众介绍冬令进补、辨证调理的中医养生理念。药品零售企业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工作全面开展。
  (三)中医药内涵建设得到加强。全面实施中医医院复核评价工作,重新确认11家三级甲等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38家二级甲等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有2家医院被责令限期整改。深入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完成2009年管理年活动的评估检查工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检查中,我省取得了较好成绩。继续推进重点专科建设,开展中医诊疗方案的梳理和验证,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推广院内制剂和中医诊疗技术,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新增30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医疗机构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在南京市中医院成立了省中西医结合结直肠肿瘤诊疗中心。组织实施第二批中医医院中药房建设项目,遴选确定10家建设单位。组织制订《江苏省中医病历书写规范》,认真执行中医临床科室指南、中医护理工作指南、疾病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规范开展中医医疗机构登记、校验,严格技术和人员准入审批,加强医疗服务、医疗质量管理,全省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淮安市中医院被确认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
  (四)中医药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召开全省中医药人才建设和专科发展高峰论坛。建立了3个国医大师和7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方案顺利通过论证。3名省“科教兴卫”工程中医药领军人才完成规定的培养周期。继续举办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2080名乡村医生顺利完成中医中专学历教育项目。1912名基层中医师参加了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举办了4期中医经典理论培训班。组织开展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工作,继续做好中医类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中医“青苗培养”工程。加强国家和省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的过程管理,提高实施效果。新增2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1个农村和1个城市社区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全年开展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30项、省级81项。
  (五)中医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推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基地业务建设方案顺利通过审查。继续加强中医药创新平台建设,新增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和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中医药实验室,江苏省中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一批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建设单位。2个省“科教兴卫”工程中医临床医学中心顺利通过验收。设立江苏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开展了首届技术奖评选工作。启动“康缘中医药科技创新基金”专项课题申报。2010年全省中医单位获厅局级以上课题224项,其中973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4项;发明专利78项;厅局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1项。
  (六)基层中医药工作继续巩固。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战略,不断强化基层中医药工作。“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建立中医科,每个村卫生室和服务站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和“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被列入医改考核的目标内容。积极开展全国和省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新沂市、滨海县、阜宁县、句容市获得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称号,吴江市、海安县获得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常州市天宁区获得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南京市雨花台区、盐城市盐都区获得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继续实施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新增20家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单位,12家单位被命名为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不断加大,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七)中医药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组织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江苏省文化科普宣传周”活动,何权副省长参加启动仪式。宣传周全省共发放宣传材料36万多册,惠及群众32.21万人次,相关活动新闻报道205篇次,进一步扩大了中医药的社会影响。制定全省中医药文化宣传工作计划,大力推进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积极开展中医医院文化建设,南京市中医院、苏州市中医院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中医医院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加强中医药信息宣传工作。2010年,各地报送简报、院报1200余份,向《中国中医药报》投稿1500余篇,江苏省中医药局网站访问量超过22万人次,推动了信息沟通与交流,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八)中医药其他工作顺利开展。组织实施中医基本现状调查,开展“十一五”中医药事业发展总结评估和“十二五”规划调研工作,研究制订我省“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严格中医规划财务管理工作,加强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跟踪问效。参与药品安全专项治理工作,加强中医医疗广告审核和监管,打击非法行医行为,维护中医医疗服务市场秩序。巩固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统筹中医药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参与创先争优活动,大力推进行风建设,努力树立行业新形象,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此外,中医药对外交流、学会工作、信息化建设等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
  二、总结经验,明确思路,努力实现我省中医药事业新发展
  (一)认真总结“十一五”时期我省中医药改革发展的经验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中医药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五年,是艰苦奋斗、扎实工作、阔步前进的五年,是实现中医药事业大发展、大跨越的五年。经过五年的建设,全省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继承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中医药文化更加繁荣。五年中,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通过实践和探索,不仅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而且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方针政策,用政策指引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确立发展地位,优化发展环境。五年中,我们成立了省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省中医药工作大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江苏站活动,举办国医大师表彰大会。省委省政府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投入进一步加大,中医药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实践也证明,哪个地方中医药政策贯彻落实得好,哪个地方中医药事业就发展得快。
  二是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抓住一切发展机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有效破解发展难题,大力加强基础建设,完善服务功能,着力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五年中,全省中医机构数增长5.2%,床位数增长32.95%,卫技人员增长30.8%,固定资产增长38.81亿元,新增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2010年,全省县及县以上中医医疗机构门急诊量较2005年增长65.24%,年出院人次增长74.95%,年业务收入增长1.36倍。通过提高综合实力,增强服务能力,更好地履行了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历史责任,有效解决了中医药自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始终坚持正确的中医药发展方向。将保持发挥特色优势作为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大力实施“名医、名科、名院”战略,不断挖掘中医药内涵,拓展服务领域,继承弘扬中医药文化。五年中,新增全国重点中医临床专科建设单位19个、全国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和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70个,新建省级重点中医临床专科建设单位30个、省级示范专科建设单位14个,全国“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6个、省级试点单位32个,全国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6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6个。
  四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作为最大的动力。五年中,大力开展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积极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重心下移、面向基层、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牢固树立“业以才兴”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紧紧依靠人才和科技进步,推动发展。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切实改善医疗服务,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水平,用诚信和优质的服务争取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信赖与支持。
  五是始终坚持创业、创新精神。面对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全省中医药系统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等不靠,大胆推进改革,用改革的手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改革的措施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在短短5年中,全省中医机构不仅在数量和规模上不断扩大,而且在内涵建设和管理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新增二级甲等中医院12家、三级和三级乙等中医院2家、三级甲等中医院2家,涌现了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中医院,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这些成绩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些经验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
  (二)深刻认识“十二五”时期中医药发展的形势和要求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5年,党和国家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关注民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努力实现两个“率先”。医改五项重点工作将持续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克难阶段,改革的任务更加繁重,难度进一步加大。面对新的形势,陈竺部长、王国强副部长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和中医药工作会议上都进行了具体分析和重点阐述。何权副省长、郭兴华厅长在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上也从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卫生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出发,分析了我省卫生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新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医药事业既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形势,研究问题,树立大局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抢抓机遇,务实创业。
  一是必须加快中医药发展步伐。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尽管近年来我省中医药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但当前我省中医药的发展滞后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卫生事业整体的发展。同时,与先进省市相比,与建设中医药强省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我们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十二五”战略机遇期,始终围绕发展主题,坚持做强做大、做精做尖,做出特色,迅速提升中医药综合服务实力,实现从中医药大省向强省的转变。
  二是必须更加注重特色优势。特色是中医药事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所在,优势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特色优势是中医药服务能力最直接的体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政府的厚望和中医药行业的责任。今后,我们必须继续大力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牢固树立以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坚持特色兴院、优势强院,进一步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中医药文化建设,将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贯穿于中医药工作的始终。要完善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起符合中医药特点,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体制、机制和结构配置,推进中医药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作用。
  三是必须坚持推进继承与创新。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但关键靠自身发展能力的增强。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把继承创新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快推进中医药科技进步。要开放兼容,整合资源,打造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要以临床疗效为核心,围绕优势病种,加强科研平台建设;要组织联合攻关,借鉴和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促进多学科融合,力争在一些重大疾病、关键技术和重要理论方面有所突破。通过继承创新解决中医药发展中的问题,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和自身发展能力。
  (三)牢牢把握“十二五”时期中医药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是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总的目标就是要深入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战略,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中医药临床基地、中医药科研教育基地和中药生产研发基地,中医药整体实力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重点,培养“名医”,造就“名家”;坚持以专科建设为重点,形成“名科”,创建“名院”;坚持以临床疗效为重点,保持“特色”,发挥“优势”。具体工作中要着力把握三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争先创优,推进“高峰”战略。实施“高峰”战略是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必然要求,是顺应“两个率先”的客观需要,是江苏中医药新阶段新发展的标志。“高峰”战略的具体要求就是要有一批引领中医药发展的标志性人物、标志性项目、标志性技术、标志性成果和标志性学科,就是要瞄准全国中医药发展的最前沿、最高峰,通过努力建设和攻关合作,建立全国中医药发展的人才高地、学术高地和医疗中心。“高峰”战略既是我省中医药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们的工作目标。省里今后将重点围绕打造“高峰”这一目标,继续采取措施,积极加强建设。各地各单位一定要以此为要求,找准目标,明确定位,落实措施,加强建设,力争在现有“高原”基础上不断形成“高峰”,加快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
  二是要坚持改革创新,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中医药事业发展也要顺应形势的变化,转变思想观念,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要针对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发展模式的转变,坚持以健康为中心,从疾病治疗模式,转变为融治疗、预防、养生、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防治模式,大力探索中医“治未病”工作,积极开展中医药“三进”活动,充分挖掘中医药发展潜力。要从偏重简单的医院规模扩张,转变为更加注重特色优势建设,大力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要更加注重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练内功强内涵。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技术进步和学术发展,保证中医药发展的活力和生命力。要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统筹好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的协调发展,统筹好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好中医和西医的协调发展。
  三是要坚持求真务实,力求解决实际问题。当前中医药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紧紧抓住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从我做起,从能做的事做起,从最迫切要做的事做起,从最基础性的工作做起,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要以建设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为目标,抓住机遇,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提高综合服务能力。要从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水平出发,加强优势诊疗病种的遴选和研究,推进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建设。要坚持中医中药的协调发展,加强院内制剂研究开发,积极推进中药剂型改革,逐步建立符合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中药剂型。要全面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积极推进中医药的继承创新。我们要以不断的进步和切实的成效,扎实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三、突出重点,创新举措,切实做好2011年中医药工作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发展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实现今后5年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和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今年中医药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医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心,按照“三个必须”和“三个坚持”的要求,解放思想,加强改革,统筹协调,科学谋划,着力推动中医药服体系建设、特色优势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和中医药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水平,在新的起点上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步伐,为“十二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关于今年全省中医药工作,省中医药局将会下发工作要点。在此,着重强调几项重点工作:
  (一)落实政策措施,确保中医药参与医改工作取得实效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卫生和中医药工作的重中之重。过去两年,全省中医药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两个《意见》精神,积极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总体看,各地发展不平衡,措施细化实化少,亮点不多。今年是完成近期五项医改重点工作任务的最后一年,中央和省确定要突出抓好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和公立医院改革。省中医药局将根据国家和省医改精神,认真调研总结各地的经验,研究制订全省中医药参与医改工作的实施意见。各地各单位必须要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契机,进一步健全中医药参与医改的工作机制,着力研究落实“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树立进取意识,克服畏难情绪,主动作为、大胆探索。一是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中,以完善中药基本药物使用政策为重点,加强对中药基本药物的宣传,巩固和扩大实施范围,加强配备和使用管理;开展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和价格、生产供应保障、配备使用管理等问题的研究。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培训。二是在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中,有条件的地区要探索对应用中药饮片和中医非药物疗法按使用量和应用人次给予定量补偿的制度,建立中医药服务的补偿机制;推进中医临床路径和电子病历的实施,探索按病种收费等中医药服务收费方式改革。镇江市要继续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三是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重点抓好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中提高使用中医药有关费用补偿比例、城镇医保中提高中医药服务项目报销比例政策的落实。四是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方面,重点抓好中医药服务内容的落实,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中的中医药服务考核,积极探索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作用的具体途径。五是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继续抓好县级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中药房建设,进一步巩固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探索基层中医药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
  (二)以健全完善中医药服务功能为着力点,进一步推进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大力实施中医院达标建设。制订《江苏省中医医院建设标准》,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加大中医院特别是县级中医院达标建设力度。组织实施经济薄弱地区县级中医院设备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经济薄弱地区中医院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缩小地区间差距。二是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的管理。继续做好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医医院项目建设,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考核评估,注重追踪检查,确保项目建设水平。三是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继续将“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建立中医科,每个村卫生室和服务站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作为医改考核的内容,坚持重心下移,管理前移,合理规划中医药服务体系布局,加大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四是推进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认真执行《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加强20个省级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建设,积极开展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完善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机制,提高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水平。五是鼓励支持民营中医机构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五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和全国民间医药暨民营中医医疗工作座谈会精神,鼓励有资质中医人员开办个体诊所,引导和支持社会资金举办大型中医医疗机构。按照《中医坐堂医诊所管理办法》、《中医坐堂医诊所基本标准》的要求,认真做好药品零售企业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工作,开展多形式的中医药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三)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要求,加强中医医疗机构规划与管理
  一是深入推动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今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各地各单位要按照国家和省实施方案要求,针对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落实政策与措施,加强建设与整改,确保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取得实效。二是稳步推进县级中医院创建三级中医医院试点工作。为适应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调整中医医疗机构的区域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今年将在县级中医院中开展三级中医医院创建工作。省中医药局将修订中医医院评审和评价标准,研究确定申报医院的具体条件,认真组织开展评审评估。符合条件的医院要认真筹划,积极准备。三是强化中医医疗机构监督管理。修订中医医院管理评价细则,建立健全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重点的中医医疗机构评价、巡查、预警和警示制度。深入推进“全面改善医疗服务,推进医德医风建设”行动,深化服务窗口规范化建设,实施预约诊疗服务。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继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严格中医医疗机构、人员、技术的准入管理。加强中医医疗广告管理,打击非法行医,净化中医医疗市场环境。要按照卫生部和厅里的统一部署,严格控制医药费用过快上涨。
  (四)以专科专病建设和优势病种研究为突破口,着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一是继续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组织开展“十一五”省级重点中医临床专科和示范专科评估验收工作,启动“十二五”重点中医专科和省级中医临床诊疗中心创建活动。全面做好“十一五”国家重点中医专科建设评估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制订省中医临床重点专科管理办法,加强考核力度,实行滚动淘汰制。二是认真开展优势病种的遴选和推广。在全省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优势病种的调查和筛选,加强对中医优势病种的宣传、研究和推广,遴选和建设一批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重大疑难疾病方面独具疗效,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中医优势病种,为重点、重大项目申报打好基础。要通过优势病种的研究,明确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优势领域,明确中医药在哪些方面疗效最突出,明确中医药在疾病的哪个阶段、哪个环节有特色和优势,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和社会知名度。三是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和应急救治能力。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参与卫生应急工作机制,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体系建设,提高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控和应急救治能力。继续做好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工作。四是继续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总结“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情况,做好服务效果评价。探索实施慢性病“治未病”菜单式服务,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形成好的办法,建立好的机制,加强中医预防保健能力建设。
  (五)以建设符合中医药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为目标,大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
  一是开展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创建工作。积极推进3个国医大师和7个全国名老中药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工作。开展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创建,充分发挥老中医药专家在人才培养、临床医疗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系统研究和传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技术专长。二是抓好中医药人才培养专项。组织开展首届省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的结业考核,总结经验,探索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加强省中医药领军人才、省农村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和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等人才项目的组织管理,保证项目的实施效果。三是继续举办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改善医疗机构人员结构。四是加强中医人员中医药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培训。认真实施中医类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青苗培养”工程,加强“三基”训练,开展中医医疗机构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培训,继续举办中医经典理论学习班,培养合格的中医人才。五是加强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加强动态管理,提高建设水平。六是配合做好全科医师培训和为农村免费培养医学生项目,争取将更多的中医人员纳入培训和培养计划。七是做好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的考试考核工作。
  (六)以强化中医药继承创新体系建设为基础,切实加强中医药科研工作
  一是认真实施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方案,加强重点病种研究,提高临床科研能力,实现临床治疗规范、中药新药和中医人才三个方面的重点突破。以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为契机,举全省之力,力争在中医优势病种研究上有新的进展。二是加强协调,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改善中医药科技创新的研究条件,为培养创新人才和培育优势学科服务。进一步加大集成创新的力度,加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攻关,提高对重大、疑难、传染性疾病防治的研究能力与水平,争取在重大项目、重大课题、重大奖项、重点平台上有所突破。三是开展省中医药局新一轮科技项目的申报工作,进一步完善科研课题立项的选择,坚持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继承创新为根本,加强中医药理论、临床、药物继承与创新研究。支持各单位申报各类科技项目,做好重大项目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四是深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重点实验室等内涵发展,建设高水平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五是完善科技组织管理模式和机制,强化科研质量管理,建设科技信息服务。
  (七)以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为重点,推动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开展
  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大力实施“三名三进”工程,突出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一是认真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药工作指南》,加强农村中医药三级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启动省级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创建工作,继续加强全国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专科专病建设,提高农村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加强县级中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对口帮扶,探索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工作一体化管理模式。深入开展国家和省“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强化政府发展中医药的责任,整体推动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开展。二是按照转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要求,积极开展中医药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着力推动中医药参与慢性病防治和健康咨询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不断丰富中医药服务内容,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水平。继续实施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国和省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不断完善创建程序,深化创建内容,建立良好的社区中医药发展机制。三是加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认真总结省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试点市、县经验,探索鼓励运用适宜技术的激励机制,提高推广应用效果,让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惠及更多城乡居民,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
  (八)以加强中医药科普和新闻宣传为抓手,着力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总结近几年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经验,研究有效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普工作的好途径、好方法,探索建立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专题调研,了解、掌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制订全省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二是继续开展全国和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创建工作,鼓励各地积极申报,建设一批门类相对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三是深入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进一步健全专家队伍,打造权威的科普平台,开展中医药专家巡讲,通过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中医药知识需求。四是认真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建设指南,积极开展全国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创建工作。要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进一步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五是加强中医药宣传工作。要进一步健全中医药宣传网络队伍,加大宣传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宣传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要加强省中医药局和各级中医机构网站建设,及时更新信息,认真做好维护,使部门网站成为中医药宣传的主阵地和对外服务的窗口。要根据中医药发展需要,围绕重点工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和制度措施,大力宣传中医药系统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大力宣传中医药的独特疗效和显著作用。各地各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加强和新闻媒体的沟通,建立完善宣传工作机制,增强做好宣传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舆论宣传,为中医药发展造“势”扬“威”,营造有利的社会舆论氛围。
  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加强信息化建设,对于方便患者就医、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提升政府决策和管理水平服务,都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卫生部和厅里都将推进卫生信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我们中医药系统一定要积极参与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建立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满足政府、社会和患者需求,高效便捷的中医药信息化体系,推动中医药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
  同志们,“十二五”的大幕已经拉起,新的征程已经起步。让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抢抓机遇,求真务实,自强不息,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步伐,努力开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为推进“两个率先”,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而努力奋斗!
  最后,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代表省卫生厅、省中医药局向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新春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江阴市省级中医人才培养项目年度考核工作顺利完成   
  根据江苏省《关于开展国家和省有关人才培养项目年度考核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和无锡市卫生局的文件要求,受无锡市卫生局委托,江阴市卫生局和江阴市中医药学会组织多名专家于2011年1月10——11日对我市12名相关人才进行了年度考核。
  我市目前有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2名:市中医院的花海兵、马善桐;江苏省农村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对象11名:月城医院丁小波、中医院花海兵、浦忠平、严伟、高以红、人民医院薛蓓云、徐霞客医院张丽芳、新桥医院强勇、第五人民医院顾勇、山观医院任劲松、长山医院孟未震。根据《江苏省农村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对象年度考核表》进行了理论学习、临床实践、科研能力、医疗水平及社会评价四个方面的考核;《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年度考核表》进行继承表现、跟师与实绩、继承与发展三个方面的考核。12名学员能够严格按照《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方案》和《江苏省农村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开展各项研修学习,考核成绩良好,顺利通过了本次年度考核。
  (江阴市中医药学会、江阴市中医院)
  
江苏省中医院弘扬中医特色传承名老中医经验
  江苏省中医院坚持中医为立院之本,重视人才培养,弘扬中医特色,切实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传承工作,积极探索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和推广应用的有效办法和创新模式,加快培育、培养名院、名科、名医,不断提升中医药学术水平,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日前,该院国医大师徐景藩,以及夏桂成,干祖望,朱秉宜等4位名老中医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江苏省中医院成立于1954年,近半个世纪以来,以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消化科、“送子观音”夏桂成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妇科,“中医耳鼻喉的泰斗”干祖望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耳鼻喉以及朱秉宜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肛肠科等,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显著,享誉海内外。为了将名老中学术经验进一步传承发扬光大,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2007年该院成立了4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既徐景藩工作室、干祖望工作室、夏桂成工作室、朱秉宜工作室。三年来,工作室由名老中医药专家领衔,从相关专业科室选拔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骨干医师,以所在临床科室为依托,开展传承工作室发展建设和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的继承工作。
  在开展国医大师研究型继承工作方面,医院结合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重点选择国医大师平时擅长治疗的3-5个常见病、疑难病进行系统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总结研究,形成相应的临床诊疗方案和方法,推广应用于临床;整理、研究国医大师对中医药理论的独到见解和系统解析,提炼形成国医大师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推广应用于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教材建设及教学之中;结合国医大师成才历程,开展国医大师成才规律研究,形成并出版专著。同时对国医大师临床资料,重点是回顾性临床资料进行挖掘整理研究,提炼形成临床思想,出版专著等。工作室还对2名副高级以上中医药人员和5名中级职称人员进行重点培养,系统整理、研究、继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中医药传承型人才队伍。并结合国医大师擅长治疗的常见病、疑难杂症等临床诊疗经验和用药,研制开发至少2种院内制剂。医院还将国医大师有关研究资料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工作室网站,实现国医大师典型医案、影像资料、国医大师继承工作成果及资源共享。
  医院对其他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干祖望、夏桂成、朱秉宜工作室)同样非常重视,不仅强调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传承,还在硬件上加强建设,包括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示教诊室、名老中医示教观摩室、名老中医资料室(阅览室)。诊室均安装单向玻璃、音像录制和同步传送系统,示教观摩室配备同步传送接收系统,能容纳30-50人进行实时观摩、病历讨论及学术交流,资料室(阅览室)用于名老中医专著、学术论文等资料的收藏、整理和临床研究原始资料、档案的保存,可供5-10人同时进行计算机检索。
  医院投入专项建设经费,作为医院重点项目,目前各工作室已分别整理了名老中医的典型医案、病例,并建立了相关数据库,名老中医的临床诊疗媒体影像光盘、相关诊疗技能图解丛书已正式出版。
  此次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将对该院下一步名老中医的学术传承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江苏省中医院冯瑶)
  
既彰显中医特色又吸收现代医学成果
——常州市中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启用   
  1月11日上午,常州市中医医院门诊病房综合大楼正式落成启用。该大楼工程是国家发改委重点建设项目和国家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项目,总投资5亿元,地下2层,地上24层,可容纳床位726张,门诊日流量3000人次。
  常州市中医医院是一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门诊病房综合大楼,烙上鲜明的中医特色。大楼设孟河四杰墙、中医源流图、本草演义廊、老常州中医图,仿佛置身中医文化园;孟河医派史馆、中医名人长廊、中医院院史长廊,带你进入中医博物馆;健康养生馆、健康小贴士、中医科普宣传栏,让你了解中医养生。在治未病中心,医院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指导,充分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体检,为市民进行体质辨识和养生指导。在中药精品馆里,病人可以参观并选购中药的地道药材。
  既传承彰显中医特色,又吸收引进现代医学理念和成果,引进安装了西门子全套128层螺旋CT、1.5T核磁共振、数字X线摄影系统(DR)、数字胃肠机、数字乳腺机及穿刺定位系统、飞利浦DSA、法国梅里埃微生物实验室、日立全自动生化流水线、MAQUE数字化整体手术室等先进设备和HIS、LIS、PACS数字化医院系统,并配有无线查房病区,诊疗设备全市领先。
  为方便病人就医,大楼实行分层挂号和收费,并在专科诊室边配备检查科室,以方便患者挂号、检查。另外,还设置了专家预约系统、排队叫号系统、预检分诊系统、电子就诊卡系统、自动取报告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化便捷通道,将大大缩短病人就诊时间。
  (常州市中医医院院办)
泰兴市中医院举行整体搬迁新区建设工程奠基仪式
  泰兴市人民政府于2011年1月11日上午8时举行泰兴市中医院整体搬迁新区建设工程奠基仪式。
  泰兴市中医院建于1982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医院得到快速发展。1996年通过了江苏省中医药局组织的二级甲等中医院评审,获得了“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称号,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实习医院。
  为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泰兴市人民政府按照泰兴市新区城市总体规划,于2008年决定将中医院整体搬迁至新区,并整合人民医院的儿科、妇产科和中医科,按照“大专科、小综合”的模式,新建一所以中医科、妇产科、儿科为特色的中医院。新中医院建设按高起点和适应医院长远发展的规划建设,占地面积107亩,一期工程由一幢19层病房楼、一幢4层门急诊医技综合楼、一幢11层行政办公楼组成,在门急诊楼和住院楼下设置有600辆停车车位的地下停车场,病房设置病床600张。预计投资4.5亿元,总建筑面积达9万平方米。为早日将中医院在新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奠基仪式上,泰兴市政府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积极支持工程建设,主动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共同将新中医院建成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和标志工程。一所外形新颖美观、功能齐备实用、环境优雅舒适、流程科学合理的现代化花园式医院二年后将展现在新区。
  (杨信春 项伯泉)

 

 
版权所有 © 2013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 苏ICP备2020049628号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  
Copyright @ 2013 www.jst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1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