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5日)
省卫生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按照省卫生厅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对照分析阶段,以召开座谈会、走访、发放书面征求意见函及在江苏中医药信息网设立学习实践活动专栏、网上征询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秘书处党支部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查找了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了原因。一致认为,近年来在省卫生厅和省中医药局的领导下,秘书处积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认真履行职责,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问题与不足。通过对主要问题进行认真讨论、分析和梳理,制定秘书处学习实践活动整改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秘书处各项工作。围绕“为什么要办学会,办什么样的学会,怎样办好学会”的问题,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推进事业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学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利于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让群众能亲身感受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带来的实际效果和崭新变化,使整个活动健康发展,顺利推进,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二、主要问题 三会一刊工作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会、杂志事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是从大的方面而言的;一是秘书处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是从小的方面而言的。三会一刊这两方面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任何一方面的问题解决不好都会影响另一方面,所以我们认为分析三会一刊的问题应从两方面着手。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三会一刊与三会一刊秘书处的关系,处理得好这将有利于两方面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事业的发展;处理得不好,也必将不利于两方面问题的解决而影响事业的发展。
(一)学会、杂志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医药学术传承创新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传承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促进中医药学术传承创新,是三会一刊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三会一刊虽然不断加大了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工作力度,如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中医药传承发展高级论坛以及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交流座谈会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成绩还不够突出,成果还不够显著,离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离中医药学术繁荣的局面还有一定差距。如何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的思考和实施。
2.高质量学术活动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专业委员会所开展的学术活动仍然存在学术水平参差不齐、活动内容过于单一、活动形式不够新颖等问题,且各学术活动之间缺乏有机整合,资源利用率低,缺乏系统性。即使是同一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学术活动,其内容间也缺乏关联性和延续性,容易造成学术活动的低水平重复。目前学会学术活动开展状况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不能很好地保证学术活动的高水平开展,学术活动开展还存在随意性较大的问题,缺乏合理的整体规划。此外,各专业委员会开展的活动取得的学术成果不够显著。
3.网上会员之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客观地说,这两年来的信息化建设相对处于了维持状态,未能取得进一步突破。当前,会员的网上之家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会员需求的不断增长,作为学会信息的重要载体——江苏中医药信息网逐步暴露出信息量不够大、更新率不够快、功能性不够强的一些问题,网站栏目有待进一步增加,网站功能有待进一步拓展,网站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4.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医学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核心价值内容,应当加以大力弘扬。当前,中医药文化建设正处在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十七大报告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要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这些都离不开中医药文化建设。然而,目前我们对于中医药文化建设这项重要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5.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要进一步处理好。 当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学术性与经营性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要加以妥善处理,寻找其最佳平衡点。在杂志建设方面,我们着力打造精品名牌杂志,高度重视社会效益与学术性,不惜代价,舍得投入。为了提高杂志学术水平,我们以高稿酬方式向知名专家进行组稿约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栏目“专家笔会”。我们注重质量第一,严格按照三审制优选稿件,确保录用高质量的论文。而对于学术水平一般的论文,即使作者愿意付再高的费用也不予刊登,而其他部分杂志却将其视为生财之道。就其学术质量而言,我们杂志与其他大部分同类杂志相比,遥遥领先。由于我们的精力过多地集中在了社会效益的提高上,放弃了与社会效益相抵触的经济效益,因而在经济效益上却形成了劣势。为了打造高质量的精品名牌杂志,目前我们仍然在赔本办刊。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同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在学会工作也是十分明显的,我们要妥善处理好。
(二)秘书处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三会一刊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三多二少(历史遗留问题多、离退休人员多、不定因素多;配套改革方案少、政府投入资金少)。由于三会一刊原有各单位性质任务各不相同,人员状况参差不齐,经济水平高低不等,在2001年9月一体化管理前就存在不少问题,而在一体化管理后体制也没有真正理顺,2002年11月又突然面临财政拨款方式的改变,而配套改革方案又迟迟不得出台。
首先,从体制上说,三会一刊目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单位。工作人员分属4块,经济核算分为4块,人事、财务等各类报表全部要分别做4套,工作人员对外交往至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单位身份,内部也难以进行正常设岗、职称晋升和人员考核。
其次,从经济上说,单位是全额拨款的事业性质,但自2002年起学会及杂志在财政那头又是全额不拨款,除中医药局的专项外,这几年的经济来源,杂志靠医院赞助,学会靠收取会费。
再次,要制定秘书处人才培养计划,为事业发展储备人力资源。从人员上说,2001年起是一个退休高峰,15位离退休人员中有11位是近7年退休的,这几年工作人员是只退不进,工作主要是靠内部挖潜,增强活力,加强管理,改进方法,运用网络,提高效率。而工作是离不开工作人员的,人一方面在消耗资源,另一方面也在创造财富。况且像中西医结合学会退休人员6位,在职人员为零,又如何管理?
办公用房也是近年来突显的问题。由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前年已整体搬迁至仙林新校区,原来的5层图书馆楼目前只剩下三会一刊办公,因该楼年久失修,四处漏雨,隐患诸多。
产生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每一项问题都是直接影响学会、杂志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
三、整改措施
(一)学会方面
1.大力开展高质量学术活动。通过开展多层次、多类型、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促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学术的交流与创新。进一步优化选题质量,认真分析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和针灸事业发展的形势,紧紧围绕行业的中心工作,着力定位于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工作开展与学术研究的热点、难点和疑点,以解决制约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和学术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针对性地加快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发展。积极组织探讨制约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发挥的关键共性问题,探讨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问题,研究交流江苏中医药学术流派特色经验,如孟河学派、温病学说及名医名家经验等。 改进和丰富活动方式方法,继续办好“江苏省中医药发展、中西医结合高级论坛”等品牌活动,积极组织“中医药传承创新学术论坛”,探索打造“春华秋实”学术成果展示月品牌活动。加强学术活动资源整合,以中医药“学术月”“学术周”形式整合系列专业委员会系统学术活动。要创造和推出新的精品项目,组织农村(基层)中医药发展(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活动。积极引导相近学科以及多学科联合开展学术活动,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协作,提升活动水平,扩大活动影响,力争做大做强做精做优,全面树立学会学术权威形象。建立健全学术活动评价体系,提高学术交流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发挥学会在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主动地加强对外联络与国际间、港澳台地区间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和针灸学术交流工作,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进程。 2.大力开展继续教育活动。以提高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充分发挥学会的整体优势,大力开展以中医药理论与技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针灸学术新进展为内容的、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加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重点抓好高层次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和农村基层人才培养工作。以地方学会为主体,以提高乡镇和社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服务水平和质量为目标,以基层工作人员实际需求为重点,大力支持和配合行业主管部门,采取措施,加强农村和社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积极推广农村和社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适宜技术,帮助广大农村和社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人员提高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网络,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远程继续教育。以江苏中医药信息网为依托,构筑远程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继续教育系统,积极为广大会员、医药卫生科技工作者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创造良好条件。 3.大力开展评优表彰活动。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大力开展评优奖励活动,对涌现出的优秀会员和优秀医药卫生科技工作者进行表彰,充分调动他们的协作性、参与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为广大会员和医药卫生科技工作者提供体现自身价值、展现自我风采的机会。继续开展“优秀青年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优秀中药工作者”、“优秀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工作者”、“优秀基层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等品牌奖项的表彰活动,不断拓展评优表彰领域。积极鼓励开展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设立学会专项基金,资助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技自主创新项目,推出创新型人才和创新性科技成果。争取设立“江苏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针灸学会科技成果奖”。 4.大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普宣传活动。大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宣传,积极组织专题研讨活动,推广中医药文化建设项目,举办江苏中医药文化展览活动 。大力开展中医药科学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全面提高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率和信赖度。特别要面向农村,面向社区,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普及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知识,纠正群众对中医药的片面认识,为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营造积极氛围。通过科普活动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文明素质。不断创新科普方式方法,除继续采取科普报告、义诊咨询等方式外,积极组织编写推广医药卫生科普作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站等媒体进行医药卫生科学知识普及活动。继续办好全省各市联动的“百名中医、中西医结合高级专家大型义诊活动”,巩固和完善“中医药健康快车送医下乡”活动,积极组织学会各专科专病研究中心开展农村对口支援活动,大力扶持农村专科建设。 5.切实做好政府委托事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充分发挥学会的优势和潜力,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争取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出色完成政府委托的各项工作,赢得政府部门信赖。不断拓展学会职能,争取更多地承担政府委托事宜。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技咨询开发与成果转化工作,不断提高科技咨询服务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进一步适应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要求,在学科发展规划、医疗技术评价、拟定疾病防治策略或诊疗方案、职称评定、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培训和考核、中医医疗广告审批等领域积极开展工作。积极做好会员维权工作,提高学会的公信力。 6.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继续深化学会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学会内外部关系,加强学会组织建设。 (1)加强会员发展工作。进一步确立以会员为主体的组织体制,继续做好会员发展工作,建立多元结构的会员制。适应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技队伍的结构、流向分布和就业出现多样性的趋势,进一步扩大会员覆盖范围,重视发展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针灸工作者入会,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针灸工作者入会。积极吸纳学生会员。探索会员分级管理机制,积极引入“积分制”会员管理模式,根据会员资质、会龄、类型等综合指标确定会员级别,试行初级会员、中级会员、高级会员、资深会员等分级管理。积极探索学生会员、普通会员、外籍会员的分类管理机制。并积极启动发展团体会员单位。 认真落实会员的权利和义务,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会员提供针对性服务,不断拓宽服务范围,充分利用网络化优势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提高为会员服务的质量,充分调动广大会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加强专业委员会组织建设。专业(工作)委员会是学会的二级分支机构,是学会发展的基础。不断适应新时期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与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与拓展分支机构的组成。并积极组建农村与社区中医药工作委员会,逐步健全学会农村与社区中医药工作开展的网络,并积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指导农村与社区中医药工作的开展。积极组建中西医结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委员会,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作用。积极组建中医药法制工作委员会,开展中医药法律法规的研究工作,积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做好中医药法律法规贯彻与执行工作,同时对广大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科技工作者在行业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援助。积极组建博士工作委员会(博士论坛),充分发挥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博士群体在推动学术研究中的积极作用。 按照专业委员会管理办法,强化专业委员会建设,建立健全专业委员会评价体系,积极引导专业委员会工作开展。在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推荐和遴选制度。在专业委员会负责人的选用上,进一步完善 “竞聘制”,进一步扩大中青年委员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使中青年委员有更多的机会在专业委员会工作中发挥作用,使整个专业委员会形成合理的梯队。探索专业委员会星级评比管理模式。 积极加强专科专病研究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巩固专科建设成果。大力加强院会合作,重点围绕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疾病、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争取形成一些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特色突出的专科专病研究中心。
(3)加强对各市学会业务指导。适应管理体制的变化,探索加强对各市学会业务指导的新途径,进一步密切同各市学会的联系,健全学会网络,切实加强对各市学会的业务指导。 (4)加强学会工作志愿者队伍建设。随着学会体制改革的深入,学会专职人员越来越少,积极探索实行固定用人与流动用人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方法,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逐步形成吸引人才参与学会工作的机制,建立学会工作志愿者队伍。准确定位学会工作志愿者的岗位,确定学会工作志愿者招募的原则,制定志愿者管理办法,建立志愿者人才库,充分调动志愿者积极性,为学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7.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过去6年,学会的制度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学会规章制度,不断适应学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建立新的规章制度。在学会工作中建立一系列评价体系,如:学会活动评价体系、专业(工作)委员会评价体系、专科研究中心评价体系、学术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等。力争将学会工作全面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8.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在“一家两网三库四化”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全面推动学会工作方式方法的变革。加强学会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应用服务,建立并完善各类数据库。在完善会员库、委员库、专科专病专家库基础上,建成学会工作志愿者库、活动项目库以及江苏省名中医、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库等。进一步加强江苏中医药信息网建设,以网站为依托,全面启动“网上建家”工程,打造“数字化”学会。积极引导各专业委员会、各市学会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工作,使“岐黄论坛”真正成为学会及专业委员会的“议事厅”。通过“网上建家”,密切与会员和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全面增强广大会员的归宿感,大大增强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国际交往、信息服务等活动的即时性、有效性和趣味性。全面实现《江苏中医药信息》、《会讯》等出版物的电子化。积极构筑远程视频服务与交流平台,启动远程继续教育项目。
(二)杂志方面
1.进一步明确杂志定位,体现自身特色。在“立足江苏,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杂志定位,针对性地为广大读者提供高质量、特色化服务。积极借鉴国内外各类期刊的先进办刊理念,同时又从中医药行业自身特点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提高杂志质量。进一步加强选题策划工作,充分考虑到选题的社会需要、读者需求和作者可能,积极围绕中医药行业的中心工作与中医药学科研究的热点、难点和疑点进行选题策划,着力体现创新性和导向性。进一步体现编辑思想,重点加强组稿工作,做到主动约稿与自由来稿并重、并举。强化栏目建设,体现栏目设置的特色化与个性化,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独特风格,通过栏目展示江苏中医药的优势以及杂志本身的特色。进一步提升杂志的学术质量,在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活动中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提高科研项目论文的发表比重,各类基金项目论文占论文总数的比重达35%以上。力争进入2008版中国中文核心期刊行列,杂志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进一步提高,争取被更多国际著名检索数据库收录。
2.进一步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容量。全面提高编辑部办公效率,缩短稿件处理流程,进一步减少时滞,以最快的速度向读者传递当前中医药研究的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观点。稿件处理周期争取缩短为1个月,重大项目论文缩短为半个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充实杂志信息量,并积极探索杂志内容的创新,使其不仅仅局限于学术论文,文章内容更加精练,杂志的可读性全面增强。
3.进一步提高编印质量,创新表现形式。在追求内容美的同时,进一步注重形式美,使它更有助于内容的表达,满足读者的审美心理。进一步提高编排质量,在排版格式上既要遵循规范化标准,又要体现个性化特色,做到版式美观、标题醒目、字体灵活、图文并茂。进一步提高印刷装帧质量,2010年前实现全彩印刷,装帧更为精美。
4.进一步发挥专家作用,实现刊会结合。加强编辑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明确编委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专家优势,使其在组稿、审稿以及提高杂志学术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发挥“刊会结合”优势,充分利用学会专家资源,积极与专业委员会开展良性合作。探索组建全国范围内的顾问委员会或专家委员会,进一步确立杂志在全国的权威地位。
5.进一步遵循发展规律,增强两个效益。正确处理好学术性与经营性的关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充分利用杂志平台,积极探索多渠道经营模式。进一步完善主办、协办以及理事会运行模式,实现理事会组成结构的多元化,积极吸纳医药企业、医药院校的加盟。进一步开拓广告市场,采用广告代理制度,全面增加广告业务。积极借鉴广播、电视媒体的做法,探索“栏目合作”模式,争取医药企业、医疗机构以及研究机构加盟协办某个栏目。
6.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购置专用服务器,优化办公网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杂志稿件管理系统,全面实现网上投稿、网上审稿、网上编稿、网上订阅、网上发行。充分利用网络,切实提高效率。进一步加强江苏中医药信息网建设,充分发挥网站功能。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平台、BBS讨论版与作者、读者以及有关方面专家进行快速、实时交流,积极构建视频交流平台。实现杂志网络版和光盘版发行。完善杂志读者数据库、作者数据库以及相关专家数据库建设,提供杂志信息资源咨询与检索服务。全面实现编辑部管理网络化。
7.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拓展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编辑部内涵建设,提高内在质量,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切实加强办刊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业务培训与继续教育,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工作人员队伍。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积极引进广告、营销、计算机类专门人才。积极办好《江苏中医药信息》,发挥中医药宣传优势。积极做好中医医疗广告审批工作,努力协助行政部门开展工作。不断拓展杂志服务功能,如积极开展评选活动、参与科研选题指导等。努力把编辑部建设成现代化、多功能的中医药宣传与学术交流中心。
(三)秘书处建设方面 进一步加强秘书处建设。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秘书处内涵建设,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改革、创新、服务、管理、学习”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创建学习型、创新型、实力型、和谐型秘书处。进一步理顺秘书处管理体制,积极解决秘书处办公场所及办公人员问题,进一步改善办公设施和办公条件,为学会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引进计算机、管理类专门人才,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认真贯彻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全力支持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放心大胆地开展工作,创新工作方式。树立“中西联手、刊会结合”一盘棋思想,切实加强科学化管理,充分发挥和体现“三会一刊”在我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关于秘书处的建设另有专题报告已报省卫生厅中医药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