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会上,为2020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者颁奖。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授予在中医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的优秀成果的集体和个人,是唯一代表中医药行业行使奖励权利的奖项。
《基于县域中医流派特色的膏方标准化体系推广应用》项目以江阴市中医院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二等奖,实现了新的突破。
膏方起源于江浙沪一带,扎根于民间,散落在医家的医案中,各具特色,但缺乏系统的整理,更缺少从地域中医流派与历史文化视角的挖掘;膏方强调一人一方,组方药味多,成分复杂,制作流程和技艺缺乏规范化。
江阴膏方文化由来已久,清代乾嘉时期的《龙砂八家医案》、江阴名医方仁渊、吴文涵整理的《王旭高医案》、《张聿青医案》以及晚清成书的《柳宝诒医书十二种》、《朱少鸿医案》、民国的《朱莘农医案》等等,都记载有很多的膏方案例,涵盖内、外、妇、儿诸科。
运用文献整理、归纳演绎、理论提升等传统中医研究方法,从文化学、历史学、数据挖掘、现代分析法、工艺制作及推广应用等角度,以江阴为县域单位,收集整理江阴历代名医的资料,分析梳理江阴中医流派中的名医膏方传承创新学术体系,结合膏方质量标准、膏方制备工艺和质量评价标准研究,构建了中药膏方制作全过程规范化体系,创立了“江阴中医传承-膏方临床应用-膏方健康产品”三位一体的膏方“治未病”健康服务模式,建立了膏方传承创新体系与产业化应用示范,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行为,推广膏方临床应用。
1.创新中医流派研究方法,率先开展县域中医流派代表性人物学术思想和传承脉络体系研究,抢救性保护和挖掘整理地方医学史料。
系统搜集江阴中医流派现有的文献资料,进行校勘、整理、挖掘;通过采风、文物收集、文献整理等形式,搜集江阴籍医家抄本、孤本以及未刊本,包括散佚在民间的文献资料;还通过田野调查及人物访谈等方式收集江阴籍名医后人和专家的文史、口述、笔记等资料。采用文献整理、归纳演绎、理论提升等方法,结合数据挖掘、文化史学等工具,从江阴中医医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传承体系、文献资料、经济文化背景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发掘整理。江阴中医流派学术思想体系完备,传承脉络清晰,代表著作丰富,与“吴中医派”和“孟河医派”相互交汇,既互有交融而又独立自成体系。诞生了学术影响深远的“澄江学派”和“龙砂医学”。整理出版了《江阴杏林春秋》、《朱少鸿医案》、《朱莘农医案》、《惜余医案》等专著4部;发表《江阴近代中医流派述略》等相关研究论文8篇;“朱氏诊法——咽喉诊、脐腹诊”入选江苏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名,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名;获无锡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江阴中医流派的整理和研究》获2015年江苏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种中医腹诊仪.201621375940.X,获批实用新型专利。
2.基于流派代表性医家活态传承,创新性提出“病多痰湿、法从清化”的区域性疾病发病及治疗特点,形成“清化论”学术思想。
以整理江阴代表性医家袁士良学术经验为切入点,梳理其传承脉络体系、用药规律、经验特色、学术思想。运用数据挖掘、归纳演绎、理论提升等方法,创新性提出“病多痰湿、法从清化”的区域性疾病发病及治疗特点,形成独特的“清化论”学术思想。其膏方调治提出“四辨”:辨因祛邪、辨证施治、辨证施补、辨证调体,强调“病—证—体”三者兼顾,主张“膏方不唯补,当以平为期”。建成并通过验收了袁士良江苏省首批名中医工作室和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培养传承人20名,其中江苏省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1名,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4名,省农村优秀临床人才2名,中医学博士4名、硕士3名,新晋江阴市名中医4名;出版《清化发微——袁士良学术与临床经验集》等专著2部;发表《袁士良清化立论诊疗经验述要》等论文13篇;4个研究课题获市级立项资助,获江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阴市名中医工作室患者病案管理平台软件V1.0”1项获软件著作权;《朱氏内科诊法经验传承创新及临床示范》获2019年江苏省医学新技术二等奖。
3.系统开展中药膏方所用原料饮片质量标准研究、膏方制备工艺和质量评价标准研究,建立中药膏方制作全过程规范化体系。
选择清补平衡膏为研究对象,开展膏方制备工艺规范化和产品质量标准研究。综合采用单因素考察法、正交试验设计法,考察膏方浸泡时间、煎煮次数、煎煮时间、加水量对膏方的出膏率、相对密度及指标性成分转移率等指标的影响,建立了中药膏方的煎煮工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跟踪研究膏方浓缩过程多成分变化,测定不同药味数膏方浓缩收膏时的相对密度、动力黏度、含水量等关键参数,规范膏方收膏时的工艺,并创新性地将这3项质量评价指标,作为膏方浓缩收膏工艺的质量控制指标和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对膏方存放容器、有效期、储存温度、储存湿度等稳定性指标进行考察,建立中药膏方储存保管规范;研究比较了现代煎药机和传统煎煮法对膏方有效成分的影响,提出煎药机能更大程度的煎出有效成分。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中药个体膏方标准操作规范》,包括膏方制作加工管理规程、浓缩收膏、晾膏包装等12项标准操作规程(SOP),实现了中药膏方加工制作的规范化。《膏方制备工艺技术及标准应用示范研究》获2017年江苏省医学新技术二等奖,发表论文3篇,其中SCI收录2篇;制定中药饮片加工设备行业标准3项;在3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57亿元,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构建“江阴中医传承-智慧中药房-中医膏方‘治未病’”三位一体“治未病”江阴模式,开展“澄江膏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应用。
通过制订中医治未病公共卫生项目管理方案,构建中医治未病网络,完善并实施治未病服务流程和内容,实施动态信息化管理,落实考核措施。围绕中医体质辨识、健康档案、慢病管理等六项内容展开工作,向社区居民推广使用体质调理、食疗膏方、冬病夏治、辨证茶饮等十大“治未病”措施。构建“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三位一体的治未病管理和网络体系,形成可复制的区域模式。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建设区域中医智慧医联体,为区域内各级医院和医生提供智能化诊疗技术。以中医药传承为根基,个性化膏方临床应用为主体及膏方健康产品一体的中药膏方“治未病”健康服务模式,主导的智慧中药房建设,支持中药饮片处方远程开具,统一调配、免费快递到患者家中。“治未病”江阴模式在《中国中医药报》专题报道,在国家级学习班主旨演讲6次。获批“居家管理平台软件V1.0”、“名老中医特色方法技术系统分析管理软件”软件著作权2项;“一种大数据中医药治未病管理系统”(201210329114.4.)1项申请专利发明。获批“江阴市治未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无锡市重点软课题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江阴市中医院成为全国十大膏方人才培训基地,主办或承办了4次国家级和省级膏方学术会议和培训班。发表论文6篇,“澄江膏方”入选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培养中药膏方传承人才20名。
综上所述,课题组自2011年起,共承担15个省市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33篇,SCI收录2篇,学术交流6次。获软件著作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3项。获江苏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2项,无锡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江阴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无锡市重点软课题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无锡市代表性传承人1名,江阴市4名。建成并通过验收:袁士良江苏省首批名中医工作室和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培养传承人20名,其中江苏省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1名,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4名,江苏省农村优秀临床人才2名,中医学博士3名、硕士4名,新晋江阴市名中医4名。开展产业化推广应用,累计销售收入1.57亿元,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行业内产生了示范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