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目前中医药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既面临着良好机遇,也面对一些困难和挑战。中医药如何坚持主体发展,发挥特色优势,推进自主创新?如何不断提高中医药知识普及能力和国际发展能力,使中医药在保护人类健康中发挥更大作用,探索出推进中医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这既是中医药发展的主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6月10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召开2007中医药发展论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全国人大法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洪虎、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出席会议并讲话。 围绕中医药在我国医药卫生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和对策等,与会专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对当前社会上个别人诋毁中医药的错误言论给予了有力批驳。论坛层次高,涉及范围广。以下是部分专家和领导的发言摘要,相信细读过后,对探索中医药发展的正确道路会有所启发。
中医欣逢盛世 协力共谋发展——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中医药发展论坛发言摘要
中医界要有韧性和耐性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许嘉璐
近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命运问题,让我对中医有了更多的思考。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很大贡献,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一、近期关于中医的争论 目前有个别人对于中医的诋毁言论是无知和偏见的表现,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次的争论未尝不是件好事。第一,这是20世纪以来三次争论的继续,促使人们看清了争论的根源;第二,能引起人们的反思,包括社会层面一些智者的反思;第三,能促使政府更加关注和支持中医。 二、西医盛行、中医衰落的20世纪 我所说这个衰落,指的是在治病救人方面西盛中衰。一方面,中医治疗所占的比例下降很多,中医在医疗卫生事业中所占的份额在减少;另一方面,名中医数量减少,缺乏带头人。 需要说明的有三点:一是中医跟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同命相“连”。从19世纪清朝的没落到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传统文化逐渐衰退,中医的命运与其相似。二是西盛中衰是殖民者有意为之。当年,他们给我国人民灌输的是中国落后没有科学的观念,其负面影响至今未泯。三是中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自惭形秽,自愧弗如。同时在医疗水平上是停滞的,还表现出不自信,因而逐渐衰落。这也是中医学院以西医理念来学习中医的根源所在。 三、中医和西医的比较 二元论、分析法、还原论是西医的理论,有其优点,但这只是“术”。也就是说,西方医学的发展是技术的提高,不是医学本身的进步。西方科学认为人是部精密的机器,所以可以拆分,分科也就越来越细,但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得不够。 西医的长处就是中医的短处,而中医的优势正是西医的不足。中医的长处是“道”、总体规律,这是整体论,中医还有辨证论治,这些都是中医所特有的。分析论重要,整体论更重要,二者应该有机结合。 四、中医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医的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从其自身来说,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中医界必须增强自信。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要从根本的哲学理念上认识到中医了不起,要从当今世界社会的多元化和未来不同文化的融合这个趋向上增强自信。应该抓住国家崛起这难得的机遇,发展壮大中医事业。 第二,中医界要自强。一方面要加强中医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要提高中医的医疗水平。这需要一个过程。 第三,中医界需要回归中医本身。在中医教学中,学习西医内容是有必要的,但不能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中医,二者要融合,而不是用西医来改造中医。建议中医院校把《老子》、《庄子》等中国哲学作为必修课。要把中医的理念返回到中国哲学上来。要加强学生基本功的学习,开展师带徒形式的中医教育,培养高明的中医。同时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中医界要有韧性。应该认识到中医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包括社会观念、舆论和政府的政策、体制、机制等问题,也有医院的管理、学校的教育等问题。文化的崛起跟国家实力的盛衰息息相关,传统文化包括中医的发展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仅需要当代人努力,更需要几代人心血。因此,中医界必须要有韧性和耐性。
振兴中医需完善方针政策 全国人大法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洪虎
我虽然不懂中医,但相信中医,热爱中医事业,和家人一直享受着中医提供的特色医疗和保健服务,对中医充满了感情。既对当前中医事业发展面临的大好机遇感到欢欣鼓舞,同时又对中医事业存在的问题关心和关切。 最近,我建议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制定扶持振兴中医发展的决定。振兴发展中医事业必须调整完善现行方针政策。 重申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当前应强调要大力扶持中医药,促进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加快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 建议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医西医可以扬长避短,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点,使中国人民能够享受到比外国更多一种选择的医疗服务。中医西医都可以按照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展,谁也不吃掉谁,谁也不被新医学所取代。 建议“科学发展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中医药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保持与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利用新的理论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全面发展,实现我国传统医药的与时俱进。 建议用“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取代“中医药国际化”的提法。不是让中医适应世界上主要由发达国家制定的适用西医的规则和标准,而是要建立适应中医药发展的我国的规则和标准,让世界选择和接受这些规则和标准,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扶持和振兴中医事业,不是权益之计,而是战略决策;不是少数人的愿望,而是亿万人民的需要。有必要提升到国家层面,加以关注和重视。中医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把振兴中医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赋予其战略地位。要把扶持中医发展作为我国卫生医疗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作为我国农村和城市社区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医疗手段;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的战略支撑;作为应对更多人存在的亚健康状态的战略措施;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突破口;作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领域;作为四大发明之外的对人类文明的又一战略贡献。
中药传承创新的几个瓶颈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桑国卫
我认为中药传承与创新,目前存在着以下几个瓶颈问题: 中药药性理论的阐明与本质不够明确;中药GAP种植在中药的道地性上存在缺陷;中药药材、饮片的质量堪忧;中药标准化体系和质量标准基本缺如;符合中医药特征的临床及临床前评价技术系统还没有形成;中药安全性与毒性问题;中药的活性组分与天然药物之间的异同;中药的二次开发、创新平台有待加强。 “十一五”期间中药研发的关键技术有以下几点: 提高中药材种植加工炮制及标准化关键技术;建立中药新药研发和评价技术平台;研究中药组分和复杂作用特点中药经济技术;研究中药安全性评价;建立适用于中药疗效特点的临床评价技术体系;深入研究中药免疫调节剂;用先进的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中药产业。 我认为加速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是中药继承创新的关键。
对不和谐声音应“又理又不理”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院士 刘德培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战略前移、重心下移”的指导思想的提出,中医药将在农村和社区发挥更大的作用。最近,美国医疗费用已经上升到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5%~17%。中医药价格低廉,可以解决费用过高的问题。英国、法国、美国对中医药非常重视,投入巨资进行研究,并取得不少成果。由此看来,中医药面临的形势很严峻。 中医的优势明显,有些效果国际上也是认可的。中医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循征医学。如神农尝百草,实际上是从反面阐述循征医学的,中医药的创新和防治疾病是可以结合起来的。从国际上说,中医药从过去的不认可到现在的逐渐认可:应用中医的国家数目增加,不同国家应用中医药的阶层在增加,一些外国人对中医药认识程度也在提高。 对国内出现的一些不和谐声音,我们在香山会议上认为,应该“又理又不理”。理,就是我们要认识到发展的困难,自己真正发展起来了,才能回答这个问题;不理,就是不要打口舌战,切实做好自己的工作。 中西医并重应是我们的卫生政策,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要多元化协调发展。现在提倡和谐,这包括传统和现代的和谐、中西医之间的和谐,并在这个过程中创新。中医人才培养可以中医院校培养,可以中西医结合院校培养,可以师带徒培养。科研课题也不要强求一致,有纯中医研究,也有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西医之间要相互体谅,宏微共举,共同切磋,避免重复,不断提高,同时营造一个好的氛围。学术上要百家争鸣,即使争得很激烈,也要做到心态平和。尽管方法不同,思路不同,但目标必须相同,就是提高中医疗效,提高中医在国际上的地位。
中医博士应重临床培养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
如今的中医药有喜有忧,总体看好。最近我们抽取全国5个点对博士授权质量进行系统抽样调研,应该说,中医药高层次博士学位培养是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中医有5篇名列其中。然而,在这次汇总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差距的时候,也看到一些问题。 我们发现,获得中医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的中医基础差,有的是相当的差。就在学位论文的封皮上,一些博士将中医最常用“辨证论治”的“辨”竟写成了“辩论”的“辩”。翻阅论文还发现,中医临床论文少,模拟动物实验的论文多;用一个方法能体现中医自身规律和运用这个方法学的论文少,一方一药的研究论文多;能体现中医原创思维和原创优势的论文少,运用还原论以及生物学前沿方法的论文多。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医学博士,除了“博士不博”的共性问题外,还有博士不姓“中”问题。假设拿中医博士的论文在西医院校进行答辩,同样通过。我们知道,最重要的能体现中医生命力的是疗效。因此,我们要从临床上找问题、找题目进行深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中医疗效。 国家制定的“十一五”中医药科技支撑计划,比“十五”的支持力度大。科技招标也是严格按照标书进行,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来评审。我发现一些中医科研项目的设计目标有问题,临床项目不多。我们搞科研,就要集中在治疗重大疑难杂病的关键技术上,目标是提高疗效,就是发挥中医综合调节和辨证论治的优势,特别是对西医没有办法治的病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出的成果要让中国人认可,外国人认可;中医认可,西医也认可。因此,难度很大,我们要共同努力,争取更大的成就。
中西医团结很重要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连达
建国以来,中医药得到了空前发展,总体上说,主流是好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近期网上有些言论“中医害死了陈晓旭”、“阴阳学说是歪斜学说”是极其错误的,说明这些人一是无知,二是偏见。因此,我们要加大正面宣传,以视正听。 历来街头江湖骗子也大谈阴阳,以此四处招摇撞骗。我们一定要揭穿这种颠倒黑白的把戏,并进行有效的科普宣传,让外界人士以及广大群众对中医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 目前科研工作多数是好的,成绩也是明显的,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中医科研经费本来就少,我们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没有把有限的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是一种严重浪费。对此,我们要按照973规划,科研项目要面向临床、结合临床,为临床服务。 中西医团结很重要。我们要长期共存,求同存异,优势互补,群策群力,共同发展。不要抬高自己,打击别人。特别是对西医治不好的病,中医说100%治好也是不科学的,也会被人误解。即使对中医有偏见的人,我们也应看作是朋友,而不是敌人。我们要不讲、不做不利于团结的话和事,共同把13亿人民的健康工作搞好。
弘扬主旋律 提倡多元化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
中医发展的地位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这是个政治问题,不是学术问题,也不是医疗问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穷国办卫生,短期内不可能增加太多投入,如何给百姓一个很好的医疗照顾,离开中医是不行的。现在全国有2/3的省市都搞了中医药规划,部分省市将中医药作为支柱产业。因此,中医药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 这些年中医药之所以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是因为中医的发展面临着体制、机制和政策上的缺陷。其核心问题是没有尊重中医发展的自身规律,而是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要求中医、评价中医。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执法无章、执法无力的现象,这是根本问题。因此,应该给中医立法,从国家层面制定中医药发展的战略纲要。同时应该强化国家的中医药领导机构,加强和完善各级中医药领导机构。 对于中医自身,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强调按照中医的思维规律去办事,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医药的研究。提倡多元化,是指中医药应该多学科结合,这是促进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吸收一些好的技术为我所用,促进中医药发展。我们也欢迎其他学科、其他国家的人来学习中医、研究中医。从而形成一个蓬勃发展的大中医局面。少争论,多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提高。 在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临床、科研方面缺少一个顶层的设计和整体的规划。因此,从国家层面应该在这些方面制定一个整体的设计和规划,促进行业发展。
用西医模式研究中医是缘木求鱼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著名中医学家 路志正
应认识到中医可以治疗传染病。中医对于传染病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在2003年非典等重大传染疾病方面,中医表现出良好的疗效,而且后遗症少。上世纪60年代,在福建一代发生了大面积白喉病,中医采用养阴清肺汤进行治疗,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国中医科学院人才多、牌子响,但地方太小,投入经费太少,不利于发展。 目前好多院校的研究生都是用西医的模式方法来研究中医,这是缘木求鱼,怨不得学生。这跟我们教育部门和决策部门有关,应该居安思危,注重培养名中医和全科中医师。 另外,中西医应该加强团结,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共同提高。
要真正体现中西医并重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著名中医学家 刘志明
当前中医药事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出现了新形势。如何保住中医药发展的新形势?必须按照吴仪副总理的指示,坚持贯彻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切实扭转“重西轻中”,克服不利于中医药发展的状况。认真贯彻中西医并重方针是克服“重西轻中”最重要的措施,是中医药事业重中之重。 要认真落实中西医政治地位的并重,要让中医有讲话的平台,才能有机会向有关领导提供一些中医事业的意见。中医政治地位这些年来明显降低了,如人大代表中明显减少了中医的代表,政协委员明显减少了中医的委员,这说明从政治地位上没有贯彻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 要认真做好中西医学术地位的并重,要让中医学术有传播的平台,才能有机会向中外学术界传播中医学术。如两院院士中医名额极少,这样过低的学术地位,实在不利于中医学术的继承创新。 要认真做好中西医经济地位的并重,中医院突出中医特色,这要靠国家大力扶持中医院的经济。要根据中医院的实际经济情况,按照实际需要而达到经济补贴(包括员工的工资补贴)。中医药简便验廉,表面上多给中医院一些经济扶持,而实际是在减少国家对医药卫生的支出。 在政治地位上、学术地位上和经济地位上,若能真正做到坚持贯彻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是一定能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对要废除中医的论调也就不攻自破了。(以上发言摘要由中国中医药报记者周颖、高新军根据录音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