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国内
中国医改创造独特经验
点击次数:1789次2012-11-16

www.jstcm.com                  2012年11月16日                      12:02:17

  医疗卫生问题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都面临着挑战,都在进行医疗卫生改革,而中国的改革更是令世界瞩目。卫生部医改相关专家日前汇总了国际社会对我国医改的研究评价,资料显示,国际社会充分肯定了中国医改迄今取得的成效和进展,并期待持续从中国大规模的综合医改中获得经验和启示。

  改革成果令世界惊叹

  世界银行首席卫生经济学家蓝根博在最近发表的题为《中国实现医保全覆盖的新步骤》的文章中指出,中国的医改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而在这个长达数十年的改革计划的第一阶段,中国政府将医保覆盖率提高到全国人口95%的水平。“特别令人惊叹的是,在过去短短的10年中,农村地区医疗保险的规模也已扩大到8亿多人。”

  国际社会始终高度关注我国医改进程。

  今年3月,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行中国专刊,其中两篇论文对中国医改三年的进展和初步成效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文章认为,中国医改目标和系统战略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相关改革已经走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前列。基本医保覆盖面扩大,报销比例提高,促进了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对住院服务利用率的增长,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医保覆盖的公平性。

  2011年10月,摩根银行发布《中国医改的进展与未来》报告。11月,世界卫生组织完成《帮助中国建立公平可持续的卫生体系》独立评估报告。12月,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发布《中国践行卫生改革政策:挑战和机遇》报告。3份报告从不同视角对中国医改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给予积极评价,认为中国医改方向正确,需方改革进展明显,城乡之间医疗卫生服务差距逐渐缩小。

  “中国医改为全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蓝睿明日前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有庞大的人口规模,其国内政策在预防及治疗全球传染及非传染性疾病、加强饮食与营养等方面,已成为影响全球健康趋势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推动力。医改这一成功的政策,对于减少贫困,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有着全球性的影响。”

  政府汇聚决心推动医改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办公室卫生事业发展司司长贝汉卫日前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中国医改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中国政府表现了很强的政治决心,并成功将之转化为包括资金在内的巨大投入,这一点非常值得世卫组织其他成员国学习。他还表示,中国将公共卫生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应对公共卫生问题挑战的能力提高很快。2003年非典之后,中国政府大大加强了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关注和投入。最初几年主要关注传染病防控领域,例如加大疾控中心系统建设投入及艾滋病、结核病防控力度等;2006年,中国启动医改方案研究制订工作以来,政府将关注点更多转向让公众获得公共卫生服务。

  世界银行高级卫生专家张硕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医改在以下几个方面令人印象深刻:第一,中国从很高的政府层面来推动医改,说明中国政府推动医改的决心。第二,中国医改是系统全面的,横向纵向涉及了多个政府部门。第三,这是一个长期战略,中国政府已经为直至2020年的改革规划了方案。第四,中国政府正力图使得决策过程变得透明并具有包容性。

  希望“新的长城”坚强屹立

  尽管中国医改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挑战依然存在。

  张硕认为,未来中国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减少住院服务,增加不同层级、不同卫生服务机构间协同服务的提供。中国大量增加的慢性病患病人口、迅速老年化的人口,都要求改变目前以医院为中心的服务体系。

  贝汉卫则指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病人直接付钱给医疗提供者,导致过度医疗;二是医院缺乏职业化管理者,影响运行效率;三是医保的异地报销问题,对很多在非户口所在地工作的人有很大影响。

  《柳叶刀》文章提出,中国医改没有直接的、现成的方法可循,目前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医保覆盖面的扩大,不足以保障居民获得可负担的医疗卫生服务。必须有效控制不适当的医疗服务和过快增长的医疗费用,使得医保制度得到可持续发展。

  张硕表示,中国的医改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任何这样大规模的改革都不能期待在几年内完成。这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不懈努力和坚持。“世界将长城视为中国的标志。人人享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应当被视作中国正在努力建设的又一座长城,以此来抵御疾病,保障中国居民不会因为生病而致贫。我们真诚地希望这座新的长城能够坚强屹立。” (健康报 韩 璐)

 
版权所有 © 2013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 苏ICP备2020049628号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  
Copyright @ 2013 www.jst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1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