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国内
如何继续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政协委员热议话题
点击次数:1888次2012-3-7

 www.jstcm.com                       2012年3月7日                      14:26:23

     近年来,一批批高质量的中医科普作品陆续问世,以“国医大师”为杰出代表的中医群体逐渐被群众认可和欢迎,“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中医药文化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期。中医院的中医味儿更浓了,中医大夫的腰杆儿更硬了,老百姓对中医更认可了,在这背后中医药文化建设功不可没。看到成绩的同时,政协委员们更多地思考如何将中医药文化建设推向深入。

  中医药文化建设始终走在前列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交流合作中心主任王承德说,“在倡导文化建设方面,中医药行业其实是走在前列的,我们比较系统、完整地保持了中医药文化体系,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取得了显著成绩。” 

  “文化并不是空中楼阁,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我想举一个例子,最近几年我们医院开展膏滋方治疗慢病项目,患者非常欢迎,疗效也很好,同样的还有冬病夏治、贴敷等,很多患者都是慕名前来,他们为什么信任中医药、选择中医药,这里面就有中医药文化发挥的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史大卓就自己的亲身体会说出了近年来中医药文化引领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早在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充分认识到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将其纳入中医药“六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同年,由23个部门共同主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走遍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走进了香港、澳门特区和军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热潮。目前该活动的第二阶段“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正在火热进行。

  文化建设要重视内涵和途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原党委书记姚乃礼说,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继续加大研究力度。他认为,物质层面的中医药文化形成了代表中医药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环境形象,是必要必须的,但是不能仅限于此,中医药文化建设应当更加注重无形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它包括中医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以及医德医风建设等多个层面,需要从更高的层次加以把握。

  “为什么美国人拍一部大片,不同地区的人们都认可?其实他们是做了研究的,什么东西大家都能接受,通过什么方式能让大家接受,这些都需要调研。我们建设中医药文化也应当去研究这些实际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杨金生就中医药文化的内容和传播途径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杨金生认为,中医药学体系由三大板块构成:中医文化、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其中中医文化是基础,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中庸和谐”、“克己利人”等观点,已成为人类认识世界、解决文明冲突的一种方式,这有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

  同时,我们对待中医药文化不仅要传承,更要与时俱进地发展,研究让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如祭拜药王山、排演秦腔历史剧《皇甫谧》等都是很好的尝试。“信中医药、爱中医药、用中医药”的良好氛围是需要花功夫去营造的,要有专业的人去做这些专业的事,让中医表达更加当代化。  

  文化强国战略应重视中医药文化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建设中医药文化既是建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司富春说:“通过向国外民众介绍中医药知识和中医药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力度,有利于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是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说,中医药文化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中大部分精髓,实行文化强国战略应发挥其作用。

  在扩大中医药文化影响力方面,杨金生委员建议,应建立辐射全球的中医药宣传渠道,在国际上大范围、深层次地宣传中医药文化,以提高中医药认知度。使中医药渗透到世界民众生活中,提高中医药国际地位,如举办中医药文化展览、巡讲和咨询体验活动;创办适应国际民众阅读欣赏的中医药国际文化期刊;编纂出版一批适合海外中医药文化宣传和普及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图书;拍摄一系列适合海外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的中医药文化与科普电视片;举办中医药国际展览;开设多种语言的中医药信息网、动漫等,建设免费的数字化中医药双语网上博物馆,展示和宣传中医药的医疗价值和文化内涵。

 
版权所有 © 2013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 苏ICP备2020049628号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  
Copyright @ 2013 www.jst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1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