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国内
构建中医药创新体系的重大举措
点击次数:1950次2009-7-13

 www.jstcm.com                 2009年7月13日            9:36:1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和新一轮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名单日前公布,重点研究室103个,三级实验室387个。这两项工作自启动以来就广受关注,此次名单公布在业内更是引起不小的反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负责人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研究室建设和实验室评估是国家中医药局用两种不同的组织管理方式,为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中医药继承创新能力而采取的重大举措。重点研究室和科研三级实验室是中医药科研工作的重要基地,将有力推动中医药科技健康发展。

  探索解决科研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中医药科研与医疗、保健、教育、产业、文化等方面工作联系密切,在临床专科建设和医疗保健服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医药产业发展等方面起到支撑引领作用。

  中医药科技工作首要任务是提高继承创新能力,重点是促进特色优势更好地发挥,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然而目前中医药科技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现有科研机构微观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医药科技的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撑,中医药科学研究缺乏一批高层次的研究基地,缺乏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机制和环境,缺乏一支高水平专业化队伍,特别是领军人物。因此,急需建立一种高效的科研组织模式,解决制约特色优势发挥的关键问题,使潜在的优势变为防病治病的能力。 

  为了探索解决科研组织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经过多年调研和充分论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将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和研究室分别进行管理,一方面通过实验室分级评估工作,改善研究条件,规范实验行为,发展实验技术,提高能力水平,吸引和整合多学科人才、技术、方法和科技资源,开展研究中医,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室建设项目来引导大家按照中医的自身规律和特点,整合资源开展中医药研究,发展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并丰富深化临床实践方法,把多学科研究成果为中医所用,为中医自身发展服务。

  国家中医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负责人指出,中医药重点研究室、科研实验室都是国家中医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重点研究室和科研实验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高中医药科研能力的两项重要举措,也是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的重要抓手,这两项工作既有不同,又密切关联,目标都是提高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实验室的建设有利于提高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水平,也为中医药现代研究奠定技术基础。建设重点研究室有利于组织各方面的科技资源,形成更加完善的科研体系,促进中医药科技的健康发展。

  重点研究室作为国家中医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通过建设重点研究室,将在全国形成一批能够按照中医药规律开展高水平研究的基地,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中医药研究专门人才,取得一批对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发展有影响的重大成果,健全和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初步构建符合中医药科学研究特点的微观科研机制和模式,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于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局的作用。

  科研实验室是中医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从事科学实验并获取实验数据和证据的场所,因此数据的准确度、可信度直接影响着中医药科研水平与发展,同时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也是多学科人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支持中医药研究的场所。

  为理论、临床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重点研究室和科研实验室主要任务是围绕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针对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理论和共性技术问题,组织开展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前瞻性、综合性及纵深性研究,为理论、临床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其运行机制是“政府引导,单位建设、专家指导,团队实施,动态管理,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为涉及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瓶颈问题,可具有更强的前沿性和探索性;应围绕支撑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重点问题,综合集成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方法手段;应围绕重点研究方向,开展持续深入的研究,实现重点突破。研究取得的成果应能够解决制约中医药学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技术问题,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术内涵,为促进理论创新、临床应用和产业进步提供技术支撑。

  重点研究室要坚持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积极开展成果转化与推广,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有利于突出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多种运行机制和组织模式。要建立良好的开放机制,吸引优秀的多学科人才,积极组织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学术、科研合作,并设立开放课题,形成较强的学术辐射能力。

  基础研究应以产生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等理论性成果为目标,侧重于在学科前沿的探索研究中取得的创新性的原创成果,或在解决中医药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中提出具有创新的思想与方法,实现关键技术创新或系统集成。

  应用基础研究应通过产生新方法、新方案和建立新标准等解决应用中的基本问题,侧重于在解决中医药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中具有创新的思想与方法,或在实验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关键技术创新或系统集成,能够为推动中医药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资源共享。

  应用性研究应以解决中医临床、中药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主要任务,以创新有效治疗方法、治疗方案及创造新诊疗设备或新药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或通过创新技术和方法来解决安全用药、中药生产及其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

  处理好与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和临床基地的关系

  此前已有中医药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再加上重点研究室和科研实验室,如何区分并处理相互之间关系呢?该负责人解释说,这几项均为中医药继承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所不同,应相互促进,共同为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做出贡献。

  重点研究室注重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研究内在规律及中医药理论体系和继承创新发展问题,以提高临床及产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它以中医药学科领域为重点,有稳定的科研方向,有稳定的研究团队,使科研成果不断积累、有机集成。实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

  实验室建设重点在于改善实验条件,规范实验数据及实验行为,提高多学科研究中医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利用多学科技术方法为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服务,是做“多学科研究中医”的载体。实验室评估是目前中医药实验室分级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规范管理、整合资源的抓手。

  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和实验室作为中医药科研活动的最基本单元,它们共同为中医药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服务。中医药各学科学术的发展又能够促进重点研究室和实验室的研究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指导重点研究室和实验室的研究方向;重点专科的发展、临床疗效的提高也为重点研究室和实验室的研究提供了丰富内容,大量的临床实践为研究室和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依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
  序号  研究室名称            建设单位             研究室主任

  1  疮疡生肌理论及应用        北京市中医研究所            李 萍

  2  肠胃病辛开苦降          北京市宣武区中医医院          魏 玮

  3  脾胃病调肝理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张声生

  4  慢性肾病补肾活血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           张大宁

  5  胆胰病通里攻下          天津市南开医院             崔乃强

  6  脑病针刺疗法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 舒

  7  方剂组分配伍           天津中医药大学             高秀梅

  8  心脑血管络病           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           吴以岭

  9  慢性胃炎浊毒证          河北省中医院              李佃贵

  10 痔病外治法            石家庄市中医院             王延峰

  11 中医肠疗             山西省中医院              王晞星

  12 蒙医疗术             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医院         姚哈斯

  13 血脉病痰瘀论治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杨关林

  14 中药炮制工艺原理         辽宁中医药大学             贾天柱

  15 小儿肺炎毒热证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雪峰

  16 情志病中医实验模型        沈阳药科大学              吴春福

  17 老年性痴呆调补心肾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周建民

  18 中风病破血祛瘀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赵建军

  19 药用动物可持续利用        长春中医药大学             张 辉

  20 中药质谱分析方法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刘志强

  21 不孕症痰瘀证治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吴效科

  22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王喜军

  23 方剂配伍法则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李 冀

  24 慢性肾病补脾益肾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张佩青

  25 中药新资源与品质评价       上海中医药大学             王峥涛

  26 传统医药法律保护         上海中医药大学             宋晓亭

  27 脊柱退变肾骨相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王拥军

  28 慢性肝病虚损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徐列明

  29 中医医疗服务评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沈远东

  30 针灸免疫效应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吴焕淦

  31 中医瘀热病机           南京中医药大学             吴勉华

  32 中药炮制标准           南京中医药大学             蔡宝昌

  33 中药临床评价           江苏省中医院              熊宁宁

  34 中药口服制剂释药系统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王小宁

  35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方法      中国药科大学              王广基

  36 骨痹               浙江省中医院              肖鲁伟

  37 再生障碍性贫血益气养血      浙江省中医院              高瑞兰

  38 肾病风湿证治           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           鲁 盈

  39 风湿脏痹证治           浙江中医药大学             范永升

  4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虚证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李泽庚

  41 经络感传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           许金森

  42 恶性肿瘤益气清毒         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熊墨年

  43 热敏灸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陈日新

  44 中医学术流派           山东中医药大学             王振国

  45 中药蜜制和制炭炮制技术与原理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           孙立立

  46 骨伤整复             山东文登整骨医院            谭远超

  47 高血压病血脉理论及应用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杨传华

  48 艾滋病扶正排毒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彭 勃

  49 膝骨关节病非手术疗法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高书图

  50 病毒性心肌炎益气养阴       河南省中医院              王振涛

  51 四大怀药的道地性与质量评价方法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张留记

  52 老年性痴呆醒脑益智        湖北中医学院              王 平

  53 慢性肝病肝肾论治         湖北省中医院              盛国光

  54 辛温通阳治疗冠心病        湖北省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张介眉

  55 中药粉体技术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水寒

  56 经穴脏腑相关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常小荣

  57 中医肝藏象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黄 熙

  58 脾胃病脾虚证候          广州中医药大学             陈蔚文

  59 高脂血症调肝降脂         广东药学                郭 姣

  60 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关键技术     广东省中医研究所            涂瑶生

  61 舌诊原理与应用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吴正治

  62 中风病围手术期中医证治规律    广东省中医院              黄 燕

  63 扶阳法学术流派          广西中医学院              刘力红

  64 中医整脊疗法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        陈 锋

  65 慢性重型肝炎解毒化瘀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韦艾凌

  66 海南地区中风病证治        海南省中医院              黎文华

  67 中药药性与效用          成都中医药大学             彭 成

  68 经穴效应临床基础         成都中医药大学             梁繁荣

  69 中医药视功能保护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段俊国

  70 中药质量生物评价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赵军宁

  71 湿疹中医外治法          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刁庆春

  72 苗医苗药治疗慢性疼痛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朱广旗

  73 慢性前列腺炎补肾通利       云南省中医医院             秦国政

  74 藏药方药临床应用评价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次仁巴珠

  75 中药胃肠药理           第四军医大学              梅其炳

  76 西北地区中医骨伤药物疗法     甘肃省中医院              李盛华

  77 高原地区糖尿病肾病温阳通络    青海省中医院              巴卓玛

  78 慢性肾衰中医升降理论及应用    宁夏自治区中医医院           童安荣

    79 维吾尔医白癜风诊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      斯拉普·艾白

  80 筋伤治疗手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朱立国

  81 冠心病活血化瘀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史大卓

  82 肿瘤扶正培本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林洪生

  83 中药过程控制技术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王智民

  84 道地药材生态遗传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黄璐琦

  85 中医理论体系结构与内涵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潘桂娟

  86 中医药信息应用方法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崔 蒙

  87 中药药效评价方法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刘建勋

  88 针灸理论与方法学         中国中医科学针灸研究所         黄龙祥

  89 中医临床评价           中国中医科学院             刘保延

  90 心脉病证益气活血         北京中医药大学             庞 鹤

  91 糖尿病肾病微型癥瘕        北京中医药大学             赵进喜

  92 证候规范化方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庆国

  93 中医体质辨识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 琦

  94 针灸特色疗法评价         北京中医药大学             朱 江

  95 中药信息工程           北京中医药大学             乔延江

  96 方剂配伍效应评价         北京中医药大学             李澎涛

  97 脑病中医证治           北京中医药大学             高 颖

  98 中药经典名方有效物质发现     北京中医药大学             石任兵

  99 慢性肾病疗效评价         中日友好医院              李 平

  100 肺病慢性咳喘           中日友好医院              李友林

  101 中药资源保护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陈士林

  102 中药配伍减毒           北京大学                张宝旭

  103 民间特色技术方药优选与应用    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       莫用元

 
版权所有 © 2013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 苏ICP备2020049628号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  
Copyright @ 2013 www.jst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1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