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国内
我国中医药防治运动伤病走在世界前列
点击次数:1729次2007-12-31

www.jstcm.com       2007年12月31日             11:35:47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据科技日报报道,为备战北京奥运,19岁的孙丹比已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刻苦。然而,大强度训练,导致她产生了疲劳性骨折———脚跟骨骨折。跟骨骨折对艺术体操运动员来讲,等于是宣判了运动生涯的结束。这一年,是2006年。

  孙丹,音乐地毯上的“维纳斯”,自2001年进入国家队,夺得过多项国际、国内大赛冠军。 
 
    2008年北京奥运,正是她运动生命的最佳时期,也应该是她运动生涯最辉煌的时期。为了拯救孙丹,医生们决定,从她的胯骨处取出一块骨头,补上跟骨。

  手术很成功,只要好好休息,做些不影响腿和脚跟部功能的调整性训练,愈合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为促进孙丹的骨骼生长,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教研室的医学博士黄铁军,专为她配制了系列中药,天天给她服用和外敷。半年的中药调理,使孙丹的胯骨与跟骨愈合情况越来越好,照此下去,不用太长的时间就会痊愈了。

  然而此时,随着北京奥运倒计时越来越近,孙丹迫于繁重的备战压力不得已加大了训练量,已经愈合的脚跟骨再度出现了骨裂。用中医手段保证孙丹完成北京奥运任务,由此成为了黄铁军的重要工作。

  这段时间,黄铁军除了学校的日常教学,除了调理孙丹的伤病,他每天还要到中药店买药、配药,再送到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为在那里参加12月5日“好运北京”2007年艺术体操国际邀请赛训练的重点运动员,防治运动损伤和疾病。中午,还要为运动员扎针灸和按摩,为她们治疗肌肉拉伤,帮助她们恢复疲劳。

  所有这些事,都是黄铁军承担的国家体育总局2008年奥运科技攻关项目《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运动伤病防治研究》课题的研究内容。课题目标,是用传统中医药手段,防治运动伤病,保证重点运动员参加北京奥运的正常备战,并以良好的身体状态完成比赛。课题创新点,是在中医思维的基础上,建立了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的体系,并将预防放在首位。支撑这一体系的是针灸、按摩、中药三驾马车的综合应用。

  艺术体操造成的运动性伤病,涉及到肌肉、关节、骨损伤等多部位。肌肉拉伤,滑膜炎、跟腱炎、膝关节炎、踝关节炎,筋腱、腰、颈椎、髋关节损伤,疲劳性骨折、经期紊乱等,都是运动员的职业病,主要由四肢肌力不平衡、柔韧性差以及过度疲劳引起。对这些伤病,西医使用烤电、照射远红外线、磁疗等理疗手段,效果都不尽人意。但我国传统中医的针灸、按摩和中药调理,却有着很好的疗效。不仅如此,在预防手段上,中医也更胜一筹。

  2006年7月,课题立项后,课题组首先对国家艺术体操队队员进行了包括肌力、身体平衡和柔韧性等一系列测试,为每位运动员的上下肢、腰背肌力的强弱和柔韧性以及平衡能力,建立了训练档案。黄铁军解释说:“建立训练档案的目的,是针对运动员的个体情况进行专项训练,预防身体各部位在极限伸展运动中受伤。”另外,利用绷带对运动员的关节进行力量支持,也是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

  课题的第二项预防措施,是通过桑拿、按摩等手段,快速恢复运动员的疲劳。

  目前,这两项预防措施已经收到了明显效果,国家艺术体操队一年多来在备战一系列国际、国内大赛和“好运北京”测试赛中,没有出现新的伤病,同时课题组对运动员旧伤的治疗也取得了进展。

  在国外,运动员受伤后即被停止训练,直至痊愈。然而运动员为了防止体能和技能下降,必须天天训练。所以,在国家队,许多运动员都是边带伤训练边治疗。

  黄铁军介绍说:“课题研究证明,在这种情况下,用中药内服、外敷和熏洗以及针灸,在疏经活络、活血化淤、消炎止疼、促进肌肉损伤恢复和骨髂愈合方面的作用,比单纯的西医理疗效果好,也更安全。
另外,滋补性中药对人体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免疫力以及新陈代谢的调节功能,也是西医营养补剂所达不到的。”黄铁军曾对国家女子曲棍球队、女子手球队以及女子垒球队重点运动员的膝、肩关节等伤病进行针灸等疗法,收到了很好的疗效。这是因为人体肌肉受伤后,蛋白排列会紊乱,而针灸能够使紊乱排列的蛋白恢复正常,让受伤部位尽快康复。对腰部损伤或肌肉拉伤严重卧床的运动员,黄铁军几针下去,就能让他们立即下床。

  中医的明显疗效,吸引着美、德等金牌大国的运动医学人员纷纷到我国学习并考取行医执照,课题组为此增加了一项特殊内容——对外国运动医学专家进行公开观摩教学。

  黄铁军认为:“传统中医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它之所以能够立足于世界医学之林,其存在的合理性就在于,它在辩证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精髓———针对个体的临床施药所产生的临床疗效,是现代西医无法取代甚至无法比拟的。另外,中医的机理在近50年已被阐明,正在以全新的国际视野走向世界,为各国所接受。它在运动损伤方面的防治效果,应该为全世界做出贡献。”

 
版权所有 © 2013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 苏ICP备2020049628号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  
Copyright @ 2013 www.jst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1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