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园地 > 中医文化
博采勤求志不渝 物华天宝入馆来——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
点击次数:4143次2020-6-11

博采勤求志不渝 物华天宝入馆来

——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

时间:2020-05-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 作者:孙学达 董鲁艳

  5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目前国内有数十家中医药博物馆,其馆藏各有特色,从不同维度记录、刻画着一部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皇皇巨著。本版开设《走进中医药博物馆》专栏,首期带领大家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该馆是建馆较早的中医药博物馆之一,馆藏丰富且颇具特色,本报记者用手中之笔和别样视角,为您讲述其建馆及发展过程中的精彩故事,见证博物馆的一路腾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下简称“北中医博物馆”)始建于1990年,至今已走过30载岁月。该馆现收藏有历代医史文物1200余件,善本医籍200多种,各类中药标本2850多种,植物药浸渍标本、矿物药标本6000余份。馆内汇集古今中医药学著作、杂志、图片及中国医学史相关电影、录像、幻灯、图谱;珍贵中医药古迹石碑拓片,以及别具特色的原创古代中医画像、医史故事绘画等。其中药标本之全面、完善,展示维度之丰富,在全国高校中堪为翘楚。博物馆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重要窗口,被学校现任党委副书记靳琦评价为“立体直观的教科书,形象生动的大课堂,学生学习的第一课,来宾参观的第一站”。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在一代代博物馆人的努力下,北中医博物馆从最开始仅服务于校内教学、科研、师生参观,到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随着管理梯队升级、服务体量不断扩大,日益发挥出博物馆“大学校”的功能,成为展示中医药历史文化的精彩天地。

  忆往昔峥嵘岁月

  合抱之木始于毫末,万丈高楼起于垒土。如今丰硕成绩的背后,是一部博物馆人披荆斩棘的奋斗史。北中医博物馆现任馆长卢颖,是“跟着博物馆一起成长的人”,自199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到博物馆工作,近30载岁月中将大部分心血都倾注给了博物馆。

  博物馆成立之初名为逸夫科技馆,由医史馆和中药馆组成,分别由学校基础医学院医史教研室和中药学院中药资源教研室管理。因为最初面临经费少、专业人员匮乏、管理分散的窘境,馆内最开始展出的医史文物大多是复制品,中药标本、中药炮制标本、药用植物腊叶标本都来自中药系,远远不能满足馆藏需要。

  卢颖介绍,博物馆内很多浸渍中药标本都是当年博物馆人亲自上山采挖,带回来保鲜处理制成的。“馆内展出的一个巨大天南星标本,是博物馆的沈连生老师带着大家去八达岭山上挖到的,当时沈老师一边给我们讲天南星的毒性,一边身先士卒品尝,看到老师有中毒的迹象,吓得我们赶快给老师喝水,好在稍事休息药劲就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真有神农尝百草的感觉。”卢颖说,上山采药本身需要克服体力方面的困难,若再遇到下雨打雷等恶劣天气,几乎无处躲藏,条件之艰苦可见一斑。

  博物馆有一棵20多年生长史的野生党参,是上世纪90年代,博物馆的马泽新老师上山游玩偶然发现并带回来的,至今还在博物馆浸制标本柜子上展出。20年野生大棵苦参、做家具剩下的大块降香……都因为偶然的机缘,被博物馆人以很低的药材市场价收入馆中。医史文物征集也很不易,博物馆老师们有时踏着晨星到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淘宝”,常常有意外的惊喜。比如有一次一位古玩店老板得知来客是中医药大学的老师,慷慨地将民国时期的“回天再造丸”药物仿单赠送。建馆之初,北中医各家学说名家鲁兆麟将其曾祖父的一套外科用具捐赠给了博物馆,原校长郑守曾、副校长王庆国、原馆长张镐京等均向博物馆捐赠过重要文物。博物馆的建设,就是这样一个众人拾薪的过程。

  1997年,学校进行机构调整,在校领导的支持下,逸夫科技馆两馆合一,在北京市文物局正式登记注册并改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学校加大对博物馆支持力度,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以维护、征集医史文物和中药标本。时任馆长张镐京逐渐加大了对医史文物的征集。在文物征集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市文物局以及其他高校考古专家特别是西北大学考古文物专家贾麦明的大力协助,贾麦明多次帮助博物馆联系文物来源以及鉴定。2000年以后,博物馆对医史文物和中药标本的征集力度再次增大,学校划拨经费也大幅增加,博物馆得到了长足发展。

  镇馆之宝与捐赠史

  北中医博物馆里的镇馆宝物之一针灸铜人,是真正复制于清光绪年间针灸铜人的珍品,全国仅南京博物院和北中医博物馆独有。清光绪年间针灸铜人原件现在藏于国家博物馆。抗战期间,故宫文物南迁,此具针灸铜人辗转至南京博物院,后由政府划拨给历史博物馆(即今天的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希望复制此针灸铜人,当时北中医博物馆得知此消息以后,立刻跟南京博物院联系,一起复制了清光绪针灸铜人。此外,在建馆早期,青海红十字医院的张建青院长曾经把24件马家窑文化彩陶捐赠给博物馆,成为博物馆很珍贵的一批藏品。

  卢颖介绍,博物馆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藏品征集的难题。由于北中医博物馆没有通过考古发掘或者调拨得到藏品的机会,再加上近年来各省市中医药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对医药文物征集需求加大,使得文物价格猛增,很多文物为私人所有,走购买、报销流程较为困难,使博物馆的征集工作面临较大的挑战。因此,民间捐赠是博物馆征集工作的一股力量,鼓励中医药企业、民间收藏家也参与到博物馆建设中来,让他们珍藏的宝贝成为博物馆馆藏的一部分,或者借展,以此丰富馆藏和展出。

  近年来,社会人士对北中医博物馆的捐赠日益增多,这也是博物馆藏品征集渠道多样化的表现。大家将私藏的珍贵文物捐赠给博物馆,在社会上形成了较好的风气。捐赠者中不乏有一些中医药大家,将珍藏多年的医史文物捐赠给博物馆。

  20151024日,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的刘茂松医师,向北中医博物馆捐赠清代及民国时期乳钵、药瓶、药罐、药墨、捶丸等共计100件,品种多样,自成系列,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

  20194月,北中医校长徐安龙拜访著名中医费开扬时,费开扬欣然将珍藏多年的民国时期《医师考试及格证书》《中华国医学会证书》及刊登了中医考试榜单的《中医药情报》报纸委托徐安龙捐赠给北中医博物馆,使这批珍贵的民国中医文物有机会与广大观众见面,透过讲述民国中医药发展的故事,很大程度地提升了博物馆的收藏和展陈质量。

  20197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王国宝先生向博物馆捐赠三件藏品,分别为野生梅花鹿鹿角、《西鹤年堂丸散药目》以及清末铜杵臼。野生梅花鹿鹿角是在20世纪50年代收藏的,在如今的中药材市场实属罕见。《西鹤年堂丸散药目》刻印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是西鹤年堂的老前辈在王国宝入行时赠给他的,对老字号药店历史的研究有很高的价值。清末铜杵臼是捣药用的,老北京话叫铜缸子,是清末老药店发展的见证。

  捐赠行为对于一些中医药企业及道地药材产地而言也是很好的宣传,是博物馆和中药企业双赢的合作互动。东阿阿胶集团为博物馆捐赠了极品阿胶——九朝贡胶,以及各种动物胶,在博物馆动物胶专柜集中展出。陈李济把从火灾中抢救出来的180多年的陈皮也捐给了博物馆,目前除了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外,拥有这种年代及品相的百年陈皮的博物馆仅有3家,北中医博物馆有幸成为其一。广州新宝堂捐赠的一批从1年到60多年的新会陈皮标本也极具价值,直观展示陈皮经年的品相变化。海南陈康林野生灵芝开发有限公司捐赠的多种珍贵罕见的灵芝标本、安徽省葛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捐赠给博物馆的巨型葛根、威高集团捐赠的赛加羚羊标本,也都是得之不易的标本精品。

  卢颖强调,在捐赠过程中要处理好三个问题:一是捐赠物的真伪问题,必须严加品鉴;二是捐赠物获得渠道是否合法,要格外注意;三就是博物馆要根据捐赠物的珍贵性、重要性以及是否有类似馆藏来进行判断,然后决定是否接受捐赠。

  捐赠行为把个人收藏价值升华到了集体记忆和社会遗产这个高度,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此举既丰富了博物馆馆藏,也让捐赠物有了更好的展览平台、维修保护平台。北中医博物馆医史部主任韩晓雯认为:“捐赠者把东西捐赠给博物馆,也是参与了博物馆建设,日后也会更加关注博物馆的发展。只有整个社会都关注博物馆,博物馆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发挥“大学校”功能

  北中医博物馆自2013518日起,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科普教育功能进一步得到拓展。现在博物馆开设中国医学史展览和中药综合展览两个常设展览,也经常举办一些临时展览。

  北中医博物馆每年有3个校内品牌活动。一是从2010年开始的中药辨识大赛,每年五六月份举办,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寓教于赛,其乐无穷;二是每年9月下旬的博物馆文化周,积极做好中医药文化输出;三是由博物馆主办、志愿者承办的博物馆讲解比赛。通过这三个品牌活动,也使得博物馆弘扬中医药文化、宣传中医药知识的功能进一步扩大。博物馆还承担着教学任务,开设的常用中药饮片辨识课是学校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之一。

  如何让中医药文化更好融入百姓生活,不仅需要人们走进中医药博物馆,更需要博物馆“活起来”。为此,北中医博物馆积极策划科普活动,每年举办丰富多彩的外出讲座、亲子体验活动等。博物馆的实践教学也深受其他高等院校的欢迎,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等高校医药专业的学生常来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一些医药企业或培训班也会到博物馆进行实践教学。

  “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其他博物馆,或者是兄弟院校的中医药博物馆,能够把他们的东西在北中医博物馆内进行展示。也希望有机会走出去,把北中医博物馆的珍藏向更多社会公众展示。”韩晓雯介绍,2016年内蒙古医科大学在北中医博物馆做了一次蒙医药展览,效果非常好。2018年,应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邀请,北中医博物馆参加了香港“创科博览2018”展会和澳门“中华文明与科技创新展”。这是北中医博物馆的部分医药文物展品首次在香港和澳门展出,很多展品令港澳同胞耳目一新,累计参观人数近20万,是展现中国古代医学科技成就,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成功一举。

  在智能时代,培养专业化技术人才是关键,博物馆现代化建设对博物馆工作人员思想观念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工作人员每年都参加高校博物馆、文物系统、中医药院校博物馆的交流会和研讨会,实地考察其他高校博物馆、中医药博物馆,与同行进行交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希望日后能够利用北中医博物馆的藏品资源,还有大学人才智库,策划一些中医药科普或专题展览,制作一些流动展览,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展示,让我国传统文化瑰宝能够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说到这些发展规划,卢颖馆长充满期待。

  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新校区的博物馆新馆目前还处于规划阶段,面积会大大增加,设的展厅和展览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届时,中国医学史展厅将会重点展出民国时期医史文物。新馆还会增设医家流派展厅、本草生辉展厅(专展历代本草典籍)、道地药材展厅,以及以中医药科普为主的中医药探索体验厅等。

  “博物馆是弘扬中医药文化、宣传中医药知识的重要平台,博物馆全体人员都肩负着重任,我们都努力工作争取做好这份工作,为社会为学校扩大影响,增添美誉。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们中医药博物馆,多参观多了解中医药,让中医药受惠于全社会。”这是卢颖馆长的肺腑之言,也是对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孙学达 董鲁艳)

 

 
版权所有 © 2013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 苏ICP备2020049628号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  
Copyright @ 2013 www.jst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1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