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专题 > 新冠肺炎防控专栏 > 战“疫”,中医人在行动


朱佳, 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中医药肺系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肺系疾病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第二批中医优秀临床人才、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朱佳院长师承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徐景藩教授、韩树人教授以及南京名老中医李石青等。师古而不泥古,中西融汇汇通,提出“顽固性咳嗽从风(痰)论治”的创新思路。从医37年,他以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诊治了数以万计的呼吸道疾病患者。他曾全程参与“非典”和禽流感等中医药救治,特别是在中西医结合诊治思路上积极探讨,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扬长补短,在临床上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2020219日中午,朱佳院长接到国家卫健委紧急通知,加入国家卫健委成立的重症专家救治组,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病例的中西医联合巡诊工作。20日上午,朱佳院长乘坐7:22分高铁奔赴武汉。作为“中医呼吸界的领头羊”,朱佳院长肩负中医人的使命和担当,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中医力量”。

224日,苏州市中医医院姜宏主任连线奋战在一线的朱佳院长,并用这篇文字,记录下这时长30分钟的视频,记录下朱佳院长在武汉前线的点点滴滴……

 

 

在战“疫”硬核岗位,有我省中医院国家级的专家朱佳


犹记一周前的一大早,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著名中医呼吸病专家朱佳教授出征武汉,正式加入国家卫健委成立的重症专家救治组,旨在开展重症病例的中西医联合巡诊工作。闻此信息,我随即用手机微信问候他;前两天又在央视一台新闻联播中,看到他身穿黄色防护服出镜采访的镜头,我也随即给他发了短信鼓励支持,他在忙碌之余很快给我回复三个抱拳表情。

今天中国—世卫组织联合考察组外方组长、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对中国战疫高度评价:“我们要认识到武汉人民所做的贡献,世界欠你们的”。一个欠字,用得非常形象生动,让我们动容动情。我以为这位世卫官员也是情到深处,他一语中的,可谓给力正在战疫中的中国,也给力战疫之初的世界多国。

我想,及时传递并宣传战疫前线白衣战士的文字图片——忙碌的背影、防护面罩护目镜后最美的眼神以及额头、鼻梁、脸颊、眼角和耳后那深深的勒痕与淡淡的紫印,传递他们最真实的信息与心声,这仿佛也是一种生产力,但更具有战斗力。

于是,今天晚期时候我非常有幸地联系到了已在武汉前线战疫的我的好兄弟——朱佳教授。我们用微信视频进行了对话,彼此间一问一答,让我了解了到战疫前线点点滴滴的最新信息和战况。



朱院长今天一大早天还未亮就出门,此时此刻刚回到住地。回到住地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手和洗澡。他的住宿是一个狭小的朝北的标间,在这有限的空间,又被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即进门的半污染区、中间的缓冲区和床边的清洁区。房间要每早晚紫外线消毒、还要打扫卫生、处理生活垃圾等,不过这些活全都他自己包干。他坦言,刚到武汉心里有些紧张,现在完全适应了。这是心里话。因为谁不怕视而不见、恣意妄为的冠状病毒呢?它让我们已付出了包括无数生命在内的惨痛代价。

我们俩对话交流的开始,正好在朱院长洗漱完毕,刚准备躺在床上休息的那一刻。看上去他虽有些疲倦,但心情还颇为放松。今天他一大早就赶赴医院进行巡查工作。他所在的国家卫健委重症专家救治组,共有三名成员,另外两名分别是我省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赵主任和武汉当地的一名西医专家,而当地专家还有一个兼职,是当好出行的司机。因为当地已难以安排专职司机。据悉在武汉,有多个国家卫健委重症专家救治组不舍昼夜,夜以继日进行巡查工作,以保证打赢这场防控阻击战疫。

 


图为朱佳院长(左二)与东部战区总医院呼吸科赵蓓蕾主任(左三)

 


能够应邀参加国家卫健委重症专家救治组,也是我们江苏中医人的骄傲。要知道,在此之前,重症专家救治组全部由西医专家组成,那些奔赴湖北的国家(中医)队的医疗队与专家组均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而能跻身于国家卫健委重症专家救治组,实属不容易,因此朱院长也是目前江苏省内唯一的中医专家,要知道在三人重症专家救治小组巡查中,他有着相当的话语权。由此可见,中医中药在救治重症病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我感到,他是临危受命,肩负重任,既光荣又压力山在。光每天在路上的往返时间就要90多分钟。

朱院长所在的重症专家救治组,主要负责巡查武汉市第四医院、武汉康泰医院和武汉东西湖区医院。主要巡查内容为对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情况,指导这些基层医院按国家西医和中医诊疗方案进行规范诊治,并讨论如何处置危重病例,定夺有关治疗方案,例如是否要上呼吸机、膜肺氧合、气管插管或切开、是否要转院以及中西医结合联合救治情况,运用中医中药的治疗情况。工作可谓是千头万绪,不一而足。

当前,湖北新冠肺炎的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因此加强中西结合,发挥中医药治疗温疫的特色与优势,特别是参照全国最新第6版方案,结合省中医院国医大师们的宝贵治疫经验,即清()、和(胃)、化(湿)、下(通)法,阻止新冠肺炎重症向危重症发展,使重症转为轻症,降低危重症病亡率,也成了朱院长每天工作的重点。他们今天上午在武汉第四医院巡查,该院眼下已由来自河南省和浙江省的援鄂医疗队接管。朱院长进入病区时,正遇上医护人员在紧张抢救一名危重症的六旬男性,在进行气管插管过程中,病人呼吸道的分泌物、痰液飞沫直接喷射到了他们的防护面罩上,让工作视野也不清,但他们全然不顾这些,一分希望,百分努力,凭借平时熟能生巧的手感,与病毒过招,与死神赛跑,最后终于使患者转危为安。是啊,无数的白衣战士,就是这样敢于直面中招的风险,敢于正视死神的威胁。他们是当今世界上真的猛士!



朱佳院长在问诊病人

 

随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巡查至武汉康泰医院,该院原是一家民营医院,因疫情紧急临时上阵改为传染病医院,现已住满重症患者,目前由安徽省医疗队整建制接管后,救治过程已经有序有节有效地展开。国家卫健委重症专家救治组,也犹如前线战场上的督战队。他们可谓承上启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所以,他们每天要抽出时间一起开会研究,汇报总结,以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

朱院长负责巡查的这三家医院全是重症病人,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病人多为老年人,原有老慢支、糖尿病、高血压等冠心病等各类基础性疾病。然而,目前遇到一个最大的困惑是,第一批上阵的医疗队员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连轴战,已经是疲惫不堪,而作为非专科医生的第二梯队连骨科、口腔科、妇产科医生等也全都冲锋陷阵了。他们尽管短时间接受了诊疗方案的培训,但在综合救治工作中还是面临很大的挑战。也就是说现在最缺啥?最缺专业预备队。所以全国各地医疗队还在源源不断,星夜兼程驰援湖北。当我问起目前湖北前线的形势如何?他说,形势好转明显,现在是床等人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完全得到解决。他还谨慎乐观地跟我说道,至少还需要一个月的艰苦战斗。

就中医中药在这几家医院救治危重症的应用情况,朱院长告诉说,根据粗略统计,中医药参与救治率已经达到50%以上,重症病人也在喝中药,这说明中医在危症救治中在不断亮剑。在武汉身临其境的他还发现,因湖北气候地域差异,当地新冠肺炎的中医病机以寒湿之邪为主,痰湿闭肺,肺内完全沾满粘液,肺泡塌陷无法打开,难以进行氧合。病变过程中也有寒湿化热趋势,但并非完全按温病的“卫气营血”发展变化;危重症也并非完全像中医经典所说的温邪犯肺后的“逆传心包”,因为这些重症病人大多神志清楚。目前,在当地中医中药的治则,还是以调理脾胃,化湿祛痰为主。当然,肺与大肠相为表里,有时用些通下的大黄来救治重症有一定效果,但若大黄用过头了,反而伤及正气,对救治危重病人不利。是啊,太过不及皆为病。用方用药更是如此,有时四两也能拨千斤。对此,在参照国家中医诊疗方案的前提下,还是要辨证论治,精准施治,从而定制出每位病人中西医结合的个体化治疗,但其工作量之大,在此可窥见一斑半点。

作为全国著名中医呼吸病的大咖,朱院长还对新冠肺炎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就首发症状而言,有的以呼吸道症状为主,有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还有无症状者,其表现形式不一。诚如病毒性心肌炎,有时也会有肠道症状。这次新型冠毒,对心肌也有较强的亲和力。他还为我细细分析道,此次导致危重症较多的两大原因有,一是年老体弱者,原来就有基础病,免疫力本身低下;二是一些身強力壮者,自以为身体好能顶过去,轻症时或无症状时又不注意休息,他们超强的免疫反应,引起炎症风暴,侵袭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从而使病情突然急剧恶化。相反,心平气和、阴阳平衡者,平时劳逸结合,免疫力平衡者,即使中招常多表现为轻症,大多经过充分休息,加上营养,会自限而愈。朱院长还强调,发现机体连日乏力,这就是在警告你,免疫力已处于低下,休息也能提高免疫力……

在战疫前线,工作强度之大,频率之快,让朱院长这些日子时常是夜阑已深,还转侧难眠,为了怕影响翌日工作,所以半夜起来必须加吃安定。对此,我要他多注意保重身体,他说出征前已经注射了日达仙,现在每天服用袋煎好的省中医院的防感汤(黄芪、白术、防风、银花、连翘、贯众等),来增加免疫力,提高战斗力。

请让我在此打住,我真不忍心打扰他本已很少的休息时间,于是,赶紧催他好好休息,便匆匆挂断了视频。其时,视频显示通话的时间2948秒。

                  20202242315分写于苏州

 

    稿:姜  宏(苏州市中医医院)

    片:朱 佳(江苏省中医院)发自武汉、江苏省中医院订阅号

    辑:商 

    核:黄亚博、费忠东

 


 






 


版权所有 © 2013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 苏ICP备2020049628号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  
Copyright @ 2013 www.jst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1101号